[发明专利]一种光源系统及滤光冷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58494.6 | 申请日: | 2017-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523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4 |
发明(设计)人: | 邓联谱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5D3/06 | 分类号: | B05D3/0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威世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0 | 代理人: | 钟子敏 |
地址: | 518006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源 系统 滤光 冷却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源系统及滤光冷却装置。其中,光源系统包括:光源,用于产生紫外光;设置在光源的光路上的滤光冷却装置,包括冷却通道、设置在冷却通道一侧的滤光片以及设置在冷却通道与滤光片之间的第一穿透层;其中,滤光片用于过滤光源产生的光中的非紫外波段的光;第一穿透层用于将热量传递至冷却通道,且将经滤光片过滤的光透射至冷却通道,并通过冷却通道射出。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光源系统能够产生过滤了非紫外波段的光,并发出的光线热量较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框胶固化领域,特别是涉及光源系统及滤光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紫外光源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自1935年世界上第一支高压汞灯问世以来,紫外光源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五十年代以前,汞灯是唯一的人工紫外光源,但并未能在实际中应用。随着石英玻璃的问世、封装技术的成熟、电真空工业的发展和紫外光光谱技术的完善,紫外光源走向了真正有价值的应用阶段。除了最早期的汞灯外,在五十年代末期陆续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紫外光源。按灯的品种可划分为:汞弧灯、金属卤素灯、无极灯、氙灯、准分子紫外灯以及UV(Ultraviolet)发光二极管。在这些紫外光源中,目前使用最多的是气态紫外光源。
目前,液晶显示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制程中都有框胶固化(即紫外固化,UV cure)工序,其作用是使框胶固化,将LCD或OLED器件密封在里边,使用UV灯管发出UV光,经过UV掩膜后,照射在玻璃基板上的框胶位置,以使框胶固化。
现有技术的缺点在于,UV灯管由于光效差,导致生成大量的热量。从而在框胶固化过程中,会引起LCD或OLED合板温度升高。而OLED器件温度不能超过100℃,否则会有损坏OLED器件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光源系统及滤光冷却装置,能够产生过滤了非紫外波段的光,并发出的光线热量较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光源系统,其中,光源系统包括:光源,用于产生紫外光;设置在光源的光路上的滤光冷却装置,包括冷却通道、设置在冷却通道一侧的滤光片以及设置在冷却通道与滤光片之间的第一穿透层;其中,滤光片用于过滤光源产生的光中的非紫外波段的光;第一穿透层用于将热量传递至冷却通道,且将经滤光片过滤的光透射至冷却通道,并通过冷却通道射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滤光冷却装置,其中,滤光冷却装置包括:冷却通道、设置在冷却通道一侧的滤光片以及设置在冷却通道与滤光片之间的第一穿透层;其中,滤光片用于过滤光源产生的光中的非紫外波段的光;第一穿透层用于将热量传递至冷却通道,且将经滤光片过滤的光透射至冷却通道,并通过冷却通道射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发明的光源系统包括:光源,用于产生紫外光;设置在光源的光路上的滤光冷却装置,包括冷却通道、设置在冷却通道一侧的滤光片以及设置在冷却通道与滤光片之间的第一穿透层;其中,滤光片用于过滤光源产生的光中的非紫外波段的光;第一穿透层用于将热量传递至冷却通道,且将经滤光片过滤的光透射至冷却通道,并通过冷却通道射出,本发明通过滤光片过滤非紫外波段的光,并通过冷却通道的作用使得所发出光的热量较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滤光冷却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滤光冷却装置一实施方式中360nm窄带滤光片的透过率-波长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滤光冷却装置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光源系统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光源系统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5849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