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功能无扰呼叫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63302.0 | 申请日: | 2017-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314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03 |
发明(设计)人: | 杨舒涵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舒涵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H04B1/3827;G06Q50/30;G07C9/00;G08B21/2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429 | 代理人: | 杨乐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呼叫 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辅助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无扰呼叫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交通的高速发展,现在越来越多人会选择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出行。对于一些独自出行的老年人来说,常常不能去休息,因为一旦睡着了很有可能错过下车或下飞机的时间。同样地,对于一些VIP客户在贵宾室休息等车时,也会出现休息过时而导致错过乘车时间。这些,都降低了旅客乘车的舒适度。
另外,高铁、动车组司机在担当区段数小时牵引任务后,会在继乘点间休室(下称间休室)进行休息,由于司机人员多,房间少,所以采用多人共用一个大房间休息为主,床铺轮流使用。高铁、动车组司机的乘务工作紧张、繁忙,间休时间尤为宝贵,间休室叫班员及时准确的进行叫班极其重要。高铁叫班系统一般有两种方案:方案一,原有的高铁叫班系统安装在房间墙上,通过扬声器发出语音唤醒乘务员方式,由于间休室人员比较集中,这种叫班方式会在叫醒某个机班的同时,将一个间休室的人都吵醒,因此该方式不适合在间休室使用;方案二,各间休室叫班采用人工记点叫班,依靠人工掌握叫班时间进入间休室唤醒机班的方式,这种工作方法任务量大,且存在错叫漏叫风险,过于落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无扰呼叫系统,能够及时的对旅客或者司乘人员发出提醒。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多功能无扰呼叫系统,包括服务器端、客户端以及提醒器,所述的提醒器穿戴在用户手臂上,提醒器通过客户端发送用户身份信息和需求信息至服务器端,服务器端根据用户身份信息获得用户乘车或叫班信息再结合需求信息进行计时并在计时结束时发出指令至提醒器上对用户进行提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存在以下技术效果:通过在用户手臂上设置提醒器,可以起到很好的提醒作用,且提醒的时候不会影响到其他人,客户端用于对用户进行登记,这样无需用户进行设置,简化用户操作,服务器端用于处理数据,集中化数据处理可以大幅节约客户端的布置成本。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无扰呼叫系统的控制方法,能够及时的对旅客或者司乘人员发出提醒。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如前所述的多功能无扰呼叫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用户将其穿戴的提醒器靠近客户端,客户端读取提醒器内的用户身份信息;(B)若客户端为门禁或闸机系统时,客户端对用户身份信息进行识别,识别结果为合格时打开门锁或闸口并执行步骤C,识别结果为不合格时拒绝打开门锁和闸口并发出语音提示;若客户端为非门禁系统,直接执行步骤C;(C)客户端将用户身份信息和需求信息发送至服务器端;(D)服务器端判断用户身份信息,若用户为旅客,则获取用户乘车或航班的出发时间和到站时间,并建立旅行倒计时和到达倒计时,若用户为司乘人员,则获取司乘人员的开车点信息,并建立叫班倒计时;(E)计时完毕后,服务器端发送指令至相应的提醒器上提醒旅客或司乘人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存在以下技术效果:通过在用户手臂上设置提醒器,可以起到很好的提醒作用,且提醒的时候不会影响到其他人,客户端用于对用户进行登记,这样无需用户进行设置,简化用户操作,服务器端用于处理数据,集中化数据处理可以大幅节约客户端的布置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原理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至图2,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叙述。
参阅图1,一种多功能无扰呼叫系统,包括服务器端10、客户端20以及提醒器30,所述的提醒器30穿戴在用户手臂上,提醒器30通过客户端20发送用户身份信息和需求信息至服务器端10,服务器端10根据用户身份信息获得用户乘车或叫班信息再结合需求信息进行计时并在计时结束时发出指令至提醒器30上对用户进行提醒。通过在用户手臂上设置提醒器30,可以起到很好的提醒作用,且提醒的时候不会影响到其他人,客户端20用于对用户进行登记,这样无需用户进行设置,简化用户操作,服务器端10用于处理数据,集中化数据处理可以大幅节约客户端的布置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舒涵,未经杨舒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633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