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污染及高敏感的低成本通用菌种分子鉴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86441.5 | 申请日: | 2017-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189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5 |
发明(设计)人: | 彭华正;金群英;朱汤军;叶华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2N15/10 | 分类号: | C12N15/10;C12Q1/689;C12Q1/6895;C12Q1/04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沈渊琪 |
地址: | 310023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染 敏感 低成本 通用 菌种 分子 鉴定 方法 | ||
1.一种低污染及高敏感的低成本通用菌种分子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菌种预处理
从平板上挑取待测菌,所述待测菌直径2mm以上,加入至悬浮溶液A中,再进行机械粉碎破壁;悬浮溶液A为:100 mM Tris-HCl,25 mM EDTA,2.0 M NaC1,RnaseA 10ug/ml,pH 8.0;
2)准备高吸附力的柱子
取带过滤柱的离心管,加入吸附剂悬液S,离心处理,使吸附剂在过滤柱中形成斜面,舍弃滤液;吸附剂悬液S通过以下步骤制得:称取3g硅土至50ml三角瓶中,加20-30ml双蒸水,充分振摇,静置片刻,去上清,清洗3遍,加入双蒸水至2倍硅土体积,总体积约20ml,经高压灭菌后常温存放待用;
3)菌裂解和核酸吸附
加入裂解液L到步骤1)预处理后的菌液中,上下剧烈震荡,静置,离心,再取上清加入到步骤2)制好的吸附柱中,室温放置,离心,吸附柱离心时斜面一边朝外,舍弃滤液,收集管重新放回;裂解液L由以下组分混合得到:异硫氰酸胍30g、无菌水40ml、PH5.2的灭菌NaAc3ml、灭菌10% SDS 2.5ml、灭菌甘油2.5ml,总体积为50ml;
4)清洗
取步骤3)得到的上清液加入清洗液W,离心,清洗,每次倒掉收集管的滤液,最后一次甩15s后,吸附柱不再放回收集管,所述的清洗液W为浓度70%的酒精溶液;
5)洗脱
将吸附柱转移到新离心管中,滴上洗脱液E 10-15ul,盖紧盖子,保持60℃、5-10min,离心,收集到的滤液即为提取到的微量核酸溶液,所述的洗脱液E为灭过菌PH8.5的Tris溶液;
6)第一轮PCR扩增
取步骤5)得到的微量核酸溶液为模板,以引物SF1和SR1进行PCR扩增,引物SF1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引物SR1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第一轮PCR反应体积是15ul,10X Taq Buffer1.5ul,2.5 mM 的dNTP mixture 1.2ul, Taq 1u,10uM的引物各0.6ul,模板体积为5ul,剩余用纯水补足;PCR反应程序为:95℃ 300s,94℃ 15s,52℃ 45s,72℃ 45s,共35-40轮循环;72℃ 300s;
7)第二轮PCR扩增
取步骤6)得到的反应液的1/1000为模板,以引物MSF1、SR1和M13F进行PCR扩增,引物MSF1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引物M13F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4所示;反应体系为50-100ul,模板为第一轮反应产物的1/1000,其PCR为三引物PCR,其中引物MSF1的工作浓度为0.1uM,为正常PCR浓度的1/4,引物SR1的工作浓度为0.4 uM和引物M13F的工作浓度为0.4 uM;PCR反应程序为:95℃ 300s;94℃ 15s,52℃ 45s,72℃ 45s,共35-40轮循环;72℃ 300s;
8)电泳检测和纯化;
9)用引物M13F测序比对,确定属和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污染及高敏感的低成本通用菌种分子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中机械粉碎破壁处理方法为以下任意一种:
a.在菌液中加入经灭菌后的3-5mm碳化钨圆珠1颗,置于沸水浴中5min后,在液氮速冻下,用往复式粉碎机研磨,研磨后,待恢复至常温;
b.在菌液中加入20ul体积预先处理过的0.1mm-1.5mm的玻璃珠,至于沸水浴中5min,待恢复至室温,漩涡震荡1min,玻璃珠处理方法为先将玻璃珠用清水清洗1-2遍,再用12N HCl浸泡过夜,随后漂洗干净,最后高压灭菌,烘干。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污染及高敏感的低成本通用菌种分子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2)中带过滤柱的离心管是由离心柱铺上1-3层孔径1-10um的亲水微孔滤膜压紧得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未经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86441.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