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人工湿地除磷基质填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86485.8 | 申请日: | 2017-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733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8 |
发明(设计)人: | 刘少冲;郑宾国;梁丽珍;余保林;许朋涛;王志胜;于福香 | 申请(专利权)人: | 盛世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10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工 湿地 基质 填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工湿地除磷基质填料及其制备方法,首先将硅灰石、粉煤灰以及页岩粉碎、过筛、水洗、干燥、按配比混匀,得到混合粉料,然后将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接枝到混合粉料表面,得到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功能化复合材料,再将丙烯酸甲酯单体聚合反应到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功能化复合材料表面上,得到聚丙烯酸甲酯功能化复合材料,将聚丙烯酸甲酯功能化复合材料与二乙烯三胺反应,得到胺基接枝的复合材料,通过交联反应、造粒,即得。本发明所得填料具有无毒、强度高、体质轻、吸附性能强以及稳定性好等优点,生产成本低、污染物去除能力强、除磷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功能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人工湿地除磷基质填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污染物的排放量越来越大,致使部分河道和湖泊等地表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状况,磷是湖泊富营养化的限制因子,是水体修复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因素,一旦大量磷进入水体,往往引起浮游植物的迅猛生长,进而影响到饮用水安全。
除磷的方法主要有化学沉淀法、微生物法、物理吸附法等。化学沉淀法主要包括石灰沉淀法、铁盐沉淀法、铝盐沉淀法。但这三种除磷方法对于低浓度含磷废水的去除效果不佳,原因是钙磷酸盐的溶度积较大,用石灰处理低浓度磷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水中低浓度磷与铁、铝离子会形成溶胶,溶解度大,不易从水中分离,为达到除磷效果,需加大药剂量,导致铁、铝金属离子残留量高,易产生二次污染。因此,铁盐和铝盐也不能直接用于低浓度含磷废水的处理。此外,化学沉淀法会产生大量的化学污泥,若处置不当,易造成二次污染,限制其应用;微生物法除磷比较经济、去除效果好,但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对环境温度、pH值、营养元素、溶解氧等要求严格,稳定性差,并且对有机物的浓度依赖性较强,出水磷浓度在很多条件下达不到排放标准;物理吸附法利用功能材料对磷的高效吸附,已达到除磷的目的,常用的吸附剂主要有沸石分子筛、红土、粉煤灰,物理吸附法以其容量大、耗能少、污染小、去除快和可循环等优点,在除磷方面应用广泛。
目前,常采用人工湿地对低浓度含磷废水进行深度处理,人工湿地是一种新型的生态污水处理技术,与传统的污水处理方法相比,具有维护管理方便,处理效果好、运转费用低和环境美学价值高等优点,广泛运用于城镇生活污水与工农业生产废水处理领域。人工湿地污水中磷的去除是主要以填料吸附、微生物的吸附降解以及污泥沉淀为主,吸附能力的好坏,取决于介质填料是否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以及良好的水力传导性,因此,选择有效的湿地基质填料对水体中磷的去除至关重要。
一般人工湿地基质主要包括砾石、砂土、碎石等,此类基质的除磷效果差,其他多孔结构基质如方解石、水滑石、煤矸石等,申请号为CN201510178728.8的专利使用方解石作为除磷填料,申请号为CN201611004494.6的专利使用水滑石作为除磷填料,申请号为CN201610036142.2的专利使用煤矸石制作除磷陶粒,均对磷的吸附去除效果较好,但成本较高,推广应用困难。因此,开发新型的高效除磷湿地基质填料,对深度去除污水中的磷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发明内容
基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人工湿地除磷基质填料,该填料具有无毒、强度高、体质轻、吸附性能强以及稳定性好等优点。
本发明还提供了该人工湿地除磷基质填料的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人工湿地除磷基质填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硅灰石、粉煤灰及页岩分别经粉碎、过筛、洗涤、干燥,得到硅灰石粉、粉煤灰粉及页岩粉,并将硅灰石粉、粉煤灰粉及页岩粉按照重量份数(40~60)∶(20~30)∶(10~30)混匀,得到混合粉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盛世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盛世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8648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