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语义强度分层的SCD二次虚回路检查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91679.7 | 申请日: | 2017-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888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17 |
发明(设计)人: | 高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永福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宣慧兰 |
地址: | 350108 福建省福州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语义 强度 分层 scd 二次 回路 检查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语义强度分层的SCD二次虚回路检查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基于IEC61850标准的第一检查模块:该模块解析SCD文件得到IED静态模型,并对IED静态模型进行SCD语义检查;基于SCD规范的第二检查模块:该模块符合SCD语义检查规则的IED静态模型进行IED属性规范检查;基于Q/GDW 1396规范的第三检查模块:该模块对符合IED属性规范的IED静态模型进行IED配置检查;基于Q/GDW 1161和Q/GDW 1175规范的第四检查模块:该模块对符合IED配置检查规则的IED静态模型进行二次虚回路检查,进而输出二次虚回路检查结果。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检查结果可靠,检查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变电站二次虚回路检查系统及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语义强度分层的SCD二次虚回路检查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基于IEC61850体系,提出了过程层的概念,过程层IED 装置(Intelligent Electronic Device,智能电子设备)合并单元、智能终端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智能电子设备(IED)采用IEC61850的体系标准进行设计应用。
随着智能变电站技术的不断推广,以光纤替代现有的二次回路作为信息传递的方式对现有的调试手段带来了新的挑战。智能变电站的二次回路不再像以前传统变电站那样看得见摸得着,而是转变成为请求和回复的方式,所有的信息传递变成了变电站智能电子设备(Intelligent Electronic Device,IED)间的逻辑连线。对于变电站二次虚回路的正确性直接关系到电网子站内(本地)、调度(异地)运行操作的正确性,以及对事故及时的准确分析和判断处理。现有智能变电站配置由每个集成商基于 IEC61850协议的应用后台数据库生成,然而现阶段针对集成商所配置的变电站二次虚回路没有通用的检测方法,无法保证变电站二次虚回路的正确性,对智能变电站的安全运行带来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基于语义强度分层的SCD二次虚回路检查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基于语义强度分层的SCD二次虚回路检查系统,该系统包括:
基于IEC61850标准的第一检查模块:该模块根据SCD文件解析得到IED静态模型,并对IED静态模型进行SCD语义检查;
基于SCD规范的第二检查模块:该模块对第一检查模块检查后符合SCD语义检查规则的IED静态模型进行IED属性规范检查;
基于Q/GDW 1396规范的第三检查模块:该模块对第二检查模块检查符合IED 属性规范的IED静态模型进行IED配置检查;
基于Q/GDW 1161和Q/GDW 1175规范的第四检查模块:该模块对第三检查模块检查符合IED配置检查规则的IED静态模型进行二次虚回路检查,进而输出二次虚回路检查结果。
第一检查模块包括:
SCD解析单元:该单元获取SCD文件并解析得到二次虚回路IED静态模型;
语义规则单元:该单元基于IEC61850标准构建SCD语义检查规则形成语义检查规则XSD文件;
IED静态模型比较单元:比对IED静态模型和语义检查规则XSD文件,判断 IED静态模型是否满足SCD语义检查规则;
SCD语义检查结果输出单元:将符合SCD语义检查规则的IED静态模型发送至第二检查模块,不符合SCD语义检查规则的IED静态模型以列表方式输出。
第二检查模块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永福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福建永福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9167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利用历史数据进行虚拟轧钢的方法
- 下一篇:时钟系统性能分析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