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酶敏感性两亲性聚酯MePEG-Peptide-PER-CL给药纳米粒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94241.4 | 申请日: | 2017-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445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7 |
发明(设计)人: | 郭钫元;杨根生;黄冬雪;张逸菲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9/14 | 分类号: | A61K9/14;A61K47/59;A61K31/12;A61P35/00 |
代理公司: | 杭州赛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0 | 代理人: | 冯年群 |
地址: | 31001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敏感性 两亲性 聚酯 mepeg peptide per cl 纳米 制备 方法 | ||
1.一种酶敏感性两亲性聚酯MePEG-Peptide-PER-CL给药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备方法为:
1) 两亲性聚酯MePEG-Peptide-PER-CL的制备:
①季戊四醇和ε-己内酯于140℃熔融,加适量辛酸亚锡,N2保护条件下,开环聚合72h,通过二次纯化过程制得季戊四醇-己内酯(PER-CL)单体;
②聚乙二醇单甲醚MePEG1900和丁二酸酐用适量吡啶溶解,加入一定量的4-二甲氨基吡啶DMAP和三乙胺,N2保护下室温反应,纯化除杂,得到产物MePEG-COOH;
③MePEG-COOH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用适量乙腈溶解,在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催化下,N2保护下,室温反应24h,纯化除杂,得到产物MePEG-NHS;
④Peptide、N-羟基琥珀酰亚胺和1-乙基-(3-二甲基氯基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混合用适量乙腈和水混合溶液溶解,在冰浴下活化2h;加入MePEG-NHS,在室温搅拌下,N2保护下,反应2~5d,纯化除杂,得到产物MePEG-Peptide,所述Peptide为(ACP)-GPLGIAGQrrrrrrrrr-(ACP);
⑤将上述MePEG-Peptide、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混合用适量的二氯甲烷溶解,在冰浴下活化2h;加入二氯甲烷溶解的季戊四醇-己内酯单体,在室温搅拌下,N2保护下反应2~5d,纯化除杂,得产物MePEG-Peptide-PER-CL;
所述④中Peptide、N-羟基琥珀酰亚胺、1-乙基-(3-二甲基氯基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和MePEG-NHS的投料量的摩尔比为1∶(10~40)∶(10~40)∶(0.5~2.0);
所述⑤中MePEG-Peptide、N-羟基琥珀酰亚胺、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和季戊四醇-己内酯的投料物量的摩尔比为1∶(5~20)∶(5~20)∶(0.25~1);
2)将姜黄素、步骤(1)制得的两亲性聚酯MePEG-Peptide-PER-CL溶于丙酮中,形成脂相;将表面活性剂于水中,形成水相;将所得脂相滴加到水相中,搅拌0.5~8h,真空抽滤,收集滤液即为所述酶敏感性两亲性聚酯给药纳米粒的溶液;
所述姜黄素浓度为0.6~1.0mg/mL;
所述两亲性聚酯MePEG-Peptide-PER-CL的分子量为17150~23104;
所述表面活性剂选自吐温-85、PVA、P-188或十二烷基磺酸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酶敏感性两亲性聚酯MePEG-Peptide-PER-CL给药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④中,所述Peptide、N-羟基琥珀酰亚胺、1-乙基-(3-二甲基氯基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和MePEG-NHS的投料量的摩尔比为1∶10∶10∶1.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酶敏感性两亲性聚酯MePEG-Peptide-PER-CL给药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⑤中,所述MePEG-Peptide、N-羟基琥珀酰亚胺、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和季戊四醇-己内酯的投料物量的摩尔比为1∶10∶10∶0.5。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酶敏感性两亲性聚酯MePEG-Peptide-PER-CL给药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姜黄素浓度为0.8mg/mL。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酶敏感性两亲性聚酯MePEG-Peptide-PER-CL给药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两亲性聚酯MePEG-Peptide-PER-CL的分子量为22494。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酶敏感性两亲性聚酯MePEG-Peptide-PER-CL给药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磺酸钠。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酶敏感性两亲性聚酯MePEG-Peptide-PER-CL给药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搅拌时间为4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94241.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