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火龙果色素的口红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95693.4 | 申请日: | 2017-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120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8 |
发明(设计)人: | 刘后伟;李淑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后伟;李淑莹 |
主分类号: | A61K8/9789 | 分类号: | A61K8/9789;A61K8/86;A61K8/92;A61K8/46;A61K8/37;A61K8/36;A61Q1/06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胡辉 |
地址: | 511365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火龙果 色素 口红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火龙果色素的口红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化妆品领域。所述含火龙果色素的口红包括水相组分及油相组分,其中水相组分包括火龙果色素提取液、HLB值为10~20的阴离子型乳化剂、甜味剂,油相组分包括HLB值为10~15的非离子型乳化剂、液体油脂、固体基质。本发明经过筛选和复配,优选出几种阴离子型乳化剂和非离子型乳化剂,通过本发明的配比,可以获得HLB值为10~20左右的阴离子乳化体系,将极性成分均匀分散在非极性的油和蜡质中。很好地解决了水溶性火龙果色素难以溶于脂类、蜡等非极性成分的难题。本发明口红采用红肉火龙果提取色素,原料天然,对人体无害,并具有抗氧化功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妆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火龙果色素的口红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用植物色素制作口红自古有之,古人用红兰花、石榴、山花以及苏木等植物的提取物与牛髓、蜂蜡等混合制备口红,但在颜色、保质、防霉等方面存在缺陷,18世纪后,迅速被人工合成色素口红取代,这是因为人工色素口红颜色鲜艳、保质期长和有良好的体验感。然而,近年来,人们发现,植物色素具有营养皮肤、清除自由基、抗氧化、延缓衰老、调生理等作用,加之绿色、环保、生态等理念的兴起,植物色素制作的口红渐渐又引起人们的关注。1993年,刘建国、吴超元公开一种《海藻天然胡萝卜素化妆品》专利(公开号CN1072083A),用海藻天然色素——胡萝卜素生产口红、胭脂、眼影、指甲油、防晒膏系列化妆品;1992年,刘国荣,公布《天然色素口红》制作方法(公开号CN1074601A),天然色素来源于植物红兰花、苏方木、红月季、玫瑰花等的流浸膏和花生油、山茶油、菜籽油、棉籽油等精炼油组成的混合物,这种口红中没有蜡作为基质,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口红;2006年,潘云芬提出《一种天然色素口红及其制作方法》(公开号CN1977823A),从商陆果实提取色素,经高温消毒灭菌直接涂抹,并没有与蜡、油脂等混合形成固型物,也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口红; 2016年,佟佳倪公开《一种彩色可食用口红》的制备方案(CN 105534754A),由杏仁油、石榴籽油、榨橄榄油、小烛树蜡、桂花蜡、可食用色素(玫瑰茄红、高梁红、胭脂虫红和桑椹红)、植物角鲨烷和天然维生素E混合而成;2016年杨业、韩维公开《一种含天然成分的口红》(CN 105796433 A),由橄榄油,桂花精油,澳洲坚果油,巴西棕榈蜡,蜂蜡,鳄梨油酯,枸杞红色素,泽兰提取物,瞿麦提取物,尿囊素,维生素E制备而成;2016年,李曼知,提出《一种不含蓖麻油即人工合成原料的100%纯天然口红》(CN106309316.A),用棕榈油、刺阿甘树仁油取代蓖麻油,混合蜂蜡、椰子提取物、辣椒提取物、虾青素、胭脂虫等成分制作而成;2016年,张忠志、靳光乾,公开《蓝莓口红及其制备方法》(CN 106074317 A),提出用蓝莓花青素与羊毛脂、蜂蜡、地蜡、凡士林、甘油单硬脂酸酯、色浆、维生素E、防腐剂成分混合制作蓝莓口红。以上制作口红采用的天然植物色素中均未提及火龙果色素。
火龙果属仙人掌科量天尺属,原产于南美墨西哥,后移种中国台湾,90年代传入中国大陆,在广东、福建、海南等省种植,有白肉火龙果、红肉火龙果和黄肉火龙果三种,其中红肉火龙果富含甜菜苷,色泽红艳,占总产量的70%以上。火龙果果期长、果实大,果胶含量高,目前火龙果的深加工方面主要以火龙果果汁、果酒、火龙果饮料等为主,其产品相对单一。
红肉火龙果中含有天然色素,其色泽介于大红与玫红色之间,它的最大吸收峰在430nm 附近,呈鲜艳的玫红色,具有颜色的独特性,比上述公开专利说明书中提到天然色素更具有优势(例如胡萝卜素色素为橙色,辣椒提取的色素为大红色,枸杞红色素为暗红色),所以将火龙果色素开发为口红原料,是火龙果的资源利用化高值利用的一个新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后伟;李淑莹,未经刘后伟;李淑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9569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轻质复合条板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 下一篇:转化油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