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测定流化床换热器列管内颗粒分布的悬浮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04567.0 | 申请日: | 2017-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063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发明(设计)人: | 田立达;顾军民;张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5/00 | 分类号: | G01N5/00;G01N15/00;G01N1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测定 流化床 换热器 列管 颗粒 分布 悬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测定流化床换热器列管内颗粒分布的悬浮法,主要解决流化床换热器列管内颗粒分布测定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采用以下步骤:(a).卸下测量管2和套筒3,从待测列管1中加入颗粒;(b).安装套筒3和测量管2;(c).开启泵A10使测量管2内颗粒悬浮;(d).开启泵B8使其余颗粒进入颗粒槽5,液相经泵B8回入液相槽9;(e).颗粒排净后,依次关闭泵B8、泵A10,测量管2中颗粒回落至下管箱11,排出后称重计量;(f).相同条件下重复步骤a到步骤e,计量其他待测列管1颗粒重量,从而计算分布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可用于测定流化床换热器列管内颗粒分布。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领域,具体的,属于化工换热设备长周期运行领域,涉及一种测定流化床换热器列管内颗粒分布的悬浮法,广泛应用于测定流化床换热器列管内颗粒分布。
背景技术
换热器在石油、化工、能源等行业被广泛使用。然而随着使用时间增加,换热器内不可避免存在污垢粘附现象,从而导致换热器换热效率降低,阻力增加,影响换热器正常运行。
流化床换热器通过引入惰性颗粒,利用颗粒的流化和冲刷,起到及时防除垢和强化传热的作用。流化床换热器用以替换传统换热器,可以提高换热器换热效果,有效延长装置运行时间。
颗粒在列管中的均匀分布是流化床换热器能否具有显著防除垢能力和强化传热效果的关键。通常一般使用摄像法和电场法等方法来测定颗粒分布。比如文献CN201310009661.6采用摄像法测定固体颗粒分布;文献CN201610542177.3采用摄像法测定叶轮内的颗粒运动轨迹和分布。将摄像法应用于测定流化床换热器列管中颗粒分布虽然可行,但不够准确,多次试验重复性差。称重法是最简单准确,且多次测定重复性良好的颗粒分布测定方法,却受到流化床换热器装置条件和液流方向的限制,使之具体实施并不是十分顺畅。
开发一种可实施的采用称重来测定流化床换热器列管内颗粒分布的方法,有助于更方便准确地测定流化床换热器列管内颗粒分布。
本发明提供一种测定流化床换热器列管内颗粒分布的悬浮法。该方法通过引入测量管2,利用扩径后液相流速改变,使待测列管1中颗粒悬浮,从而称重计量各列管中颗粒重量来计算分布,有针对性的解决了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难以用称重法来测定流化床换热器列管中颗粒分布的问题,提供一种测定流化床换热器列管内颗粒分布的悬浮法。该方法通过引入测量管2,利用扩径后液相流速改变,使待测列管1中颗粒悬浮,从而实现用称重方法测定颗粒分布,具有准确,多次测量重复性好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测定流化床换热器列管内颗粒分布的悬浮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a).卸下测量管2和套筒3,从待测列管1中加入颗粒;(b).在换热器上方安装开口位置和待测列管1位置一致的套筒3,在待测列管1上方安装测量管2;(c).开启泵A10,颗粒在液相推动下进入各列管,由于扩径,经待测列管1的颗粒在测量管2中逐渐减速,最终悬浮在测量管2的扩径段;(d).当其余列管顶部出现颗粒时开启泵B8,颗粒随液相经Y型管7进入颗粒槽5,液相经泵B8回入液相槽9;(e).各列管上部颗粒排净后,依次关闭泵B8、泵A10,测量管2中颗粒回落至下管箱11,经下管箱11排出后称重计量;取出颗粒槽5中颗粒回用;(f).相同颗粒类型、相同颗粒粒径、相同颗粒添加量、相同液相物料、相同液相流速、相同测量时间下,更换待测列管1重复步骤a到步骤e,计量另一根待测列管1颗粒重量;(g).按需测定不同列管内颗粒重量,计算分布。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待测列管1管内径上部设有螺纹丝扣,螺纹长度大于等于10mm。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测量管2为下端小口开口,上端大口封闭的喇叭型管;小口内有螺纹,螺纹长度大于等于10mm,管径同列管管径,通过螺纹丝扣和待测列管1相连,大口管径大于使所用颗粒有效悬浮的计算通径;变径段高度为列管长度的0.5-1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0456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