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合成碘昔兰的新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724393.4 | 申请日: | 2017-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000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8 |
发明(设计)人: | 杨久才;彭开金;鲁灵江;卢定强;郑涛;高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川金药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231/12 | 分类号: | C07C231/12;C07C237/46;C07C237/42 |
代理公司: | 成都环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51242 | 代理人: | 邹翠,李斌 |
地址: | 62001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合成 碘昔兰 新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非离子型X线造影剂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合成碘昔兰的方法。
背景技术
碘昔兰(ioxilan,1),化学名为5-[N-(2,3-二羟基丙基)乙酰胺基]-N-(2,3-二羟基丙基)-N'-(2-羟乙基)-2,4,6-三碘-1,3-苯二甲酰胺,结构式为
碘昔兰是美国CookImaging公司研发的非离子型X-射线造影剂,1995年获美国FDA批准上市。目前该药被广泛用于血管造影、尿路造影、静脉造影、造影电脑增强扫描、体腔显示等X-射线造影剂。作为水溶性造影剂,其水溶性好,黏度低,耐受性好,静脉注射毒性低,是一种较理想的CT增强扫描造影剂。
文献报道的有关碘昔兰的制备方法公开在专利,US4934548,CN200510134985.8,CN200610038114.0,CN 201010278095.5。
专利US4934548公开了碘昔兰的制备方法其反应步骤如下:
反应路线1:
根据上述反应路线1:第一步是烷基化反应,而该烷基化有O烷基化和N烷基化两种反应,由于这两种烷基化存在竞争,所以该反应的转化率不高,从实验数据来看转化率只有88%。而且产生氧烷基化化合物,结构同氮烷基化化合物结构相似,难以除去。同时第一步后处理无需分离,直接进行下一步,所以该反应产生的杂质一直被带到最后一步反应,不利于最终产物的精制,影响最终产物的纯度。第二步反应是将羟基进行保护,该步反应后处理要经过共沸蒸馏、萃取、洗涤、干燥,再除去溶剂等一系列操作,后处理过于复杂,不利于工业化生产。第三步反应是酰氯化反应,专利中使用的氯化亚砜既作为反应物,又作为溶剂使用,因此氯化亚砜使用量过大,后处理需要使用减压蒸出氯化亚砜,而氯化亚砜对人体易造成危害,对环境易产生污染。
专利CN200510134985.8和CN200610038114.0公开了碘昔兰的制备方法其反应步骤如下:
反应路线2:
根据上述反应路线2,在反应步骤的起始阶段就进行还原碘化反应,由于碘化所需原料一氯化碘价格昂贵,在5-氨基-N-(2-羟基乙基)-2,4,6-三碘间甲酰胺苯甲酸后还需进行酰化反应、酰氯化反应、酰胺化反应才能得到化合物工,反应步骤长,损失大,因此整个反应成本较高。且在该合成中用氯化亚砜进行酰氯化反应,反应结束时需减压蒸除氯化亚砜,氯化亚砜易对操作者产生危害,对环境产生污染,因此应尽量避免使用氯化亚砜进行反应。
专利CN 201010278095.5公开了碘昔兰中间体的制备方法反应步骤如下:
反应路线:
根据上述反应路线3,该路线虽然没有使用污染较大的二氯亚砜,减少了对人体的危害、对环境的污染,也没有一开始就使用氯化碘进行碘代,节约了成本,但是该路线中使用铁粉和盐酸进行还原反应,反应后处理抽滤非常困难,产生大量固体废物—铁泥,铁泥包裹部分产物,导致收率较低。产生的铁泥难以处理,对环境污染较大,不适合工业化生产。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
现有技术中,反应步骤长,损失大,因此整个反应成本较高;且在该合成中易对操作者产生危害,对环境产生污染;使用铁粉和盐酸进行还原反应,反应后处理抽滤非常困难,产生大量固体废物—铁泥,铁泥包裹部分产物,导致收率较低;产生的铁泥难以处理,对环境污染较大,不适合工业化生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合成碘昔兰的方法。本发明通过新的反应路线,提供更合理、产率和纯度更高的合成碘昔兰的方法。使用更环保的反应试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缩短反应时间,节约能耗;后处理简单,从而节约成本,使反应更环保、成本更低。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合成碘昔兰的方法,所述合成碘昔兰的方法包括:
采用以5-氨基-N-(2-羟基乙基)-间甲酰胺苯甲酸甲酯为原料通过乙酸酐保护、酯交换、碘代、烷基化等反应制得碘昔兰的,反应路线为:
进一步,具体包括:
酰化反应:在500ML洁净的四口烧品中加入150g乙酸、240g乙酸酐、80g5-氨基-N-(2-羟基乙基)-间甲酰胺苯甲酸甲酯,搅拌加热至40-65℃,加入3g浓硫酸,在此温度下反应12小时,得到式1化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川金药业有限公司,未经川金药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2439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