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经编机成圈凸轮机构共轭性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53590.9 | 申请日: | 2017-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1942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8 |
发明(设计)人: | 邓东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B27/00 | 分类号: | D04B27/00 |
代理公司: | 常德市长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04 | 代理人: | 蔡大盛 |
地址: | 415001 湖南省常德市常德经济***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经编机成圈 凸轮 机构 共轭 方法 | ||
一种提高经编机成圈凸轮机构共轭性的方法,该方法是先在原有经编机成圈凸轮机构的摆架与偏心芯轴之间增设一个偏心套和一个螺钉:通过偏心套与偏心芯轴联合调整,使其调整范围为一个圆环面,通过调整偏心套的位置,达到实际改变摆架轴孔分别与两个滚子中心的距离的差值,从而实现提高凸轮机构的共轭性的目的;本发明有如下特点和进步:1、本方法对非凸轮零件的加工误差具有很强的补偿作用;对凸轮有些影响共轭性的误差,也有一定程度的补偿作用;2、本方法操作方法简单,硬件只增设一个偏心套及对摆架仅作少量的改动,成本增加不多;3、本方法没有因凸轮配磨导致零件报废的风险;4、本方法若凸轮加工精度有保证的情况下,可取消配磨工序,能降低总的制造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经编机成圈凸轮机构共轭性的方法,属于经编机成圈凸轮机构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凸缘式平面共轭凸轮机构,一般是凸缘式平面共轭凸轮固定在主轴上,并能随主轴以机架为支撑自由转动;摆架活套在固定于机架的轴上并可自由摆动。凸轮通过两个滚子约束摆架,其中一个与凸轮内轮廓面接触的滚子的外圆中心,通过偏心芯轴相对于摆架上的定位孔适当偏置,便于调整其与凸轮内轮廓面之间的间隙;
现有经编机所采用的凸缘式平面共轭凸轮机构,其凸轮与摆架及滚子安装在机架上后,以特定的方向转动与内轮廓面接触的滚子的偏心芯轴,使两滚子的外圆柱面都与凸轮内外轮廓面接触。理论上凸轮转动一周,这种特性均能保持。实际情况下,凸轮轮廓面与滚子一般无法在凸轮转动一周时一直都接触。一般要求安装时调整最小间隙处的间隙减小到极限,控制最大间隙处的间隙在一定的范围内。为了得到有效的调整和维护,一般设计调整好偏心芯轴后,偏心方向与两个滚子中心的连线基本垂直。凸轮装配后机构的共轭性不仅受共轭凸轮内外轮廓面的共轭性的影响,还受其它相关零件相关参数的影响。表现为即使凸轮加工精度很高,但装配后,机构的共轭性仍然不理想。凸轮的内轮廓曲面的设计是按照其外轮廓曲面以及其它相关零件的相关尺寸确定的。而凸轮及其它零件的加工则是独立进行的,特别是有些位置关系是需要装配后形成的,所以装配时出现共轭性偏差是难免的。
发明内容
现有经编机成圈机构制造的工艺是:严格控制各零件的相关参数,装配检查其机构的共轭性,并在凸轮内面附近的区域旁边做配磨标记;按标记配磨后,再继续检查其共轭性,反复配磨,逐步达到技术要求,这种配磨工艺的缺点是:1.对操作者的技术、经验要求很高;2.配磨余量有限,可能致凸轮报废;3.配磨工作量较大、花费时间较长;4凸轮机构共轭性的效果不太理想,因手工操作很难精确把握,配磨后凸轮原有的共轭性可能遭到破坏。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经编机成圈机构制造和配磨工艺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经编机成圈凸轮机构共轭性的方法,用以提高经编机成圈凸轮机构的共轭性,降低制造的难度。
为实现其目的,为提高经编机成圈凸轮机构的共轭性,本发明人在长期工艺设计工作中,通过观察和多次试验,发现在保证共轭凸轮加工精度的情况下,虽然影响机构共轭性的因素有多种,如:摆架轴孔与两个滚子在摆架上的定位孔的相对位置;偏心芯轴的偏心量;机架上定位摆架轴的孔与凸轮轴的孔的距离;两个滚子的外径;但主要因素是摆架与滚子组合后,摆架轴的孔分别与两个滚子中心的距离的差值。更为有意义的是,通过调控该因素,可以有效地减轻其它因素对机构共轭性的影响。为此,总结出通过扩展调整与凸轮内轮廓面接触的滚子的位置的维度以及更换不同直径的凸轮内轮廓面接触的滚子来进行补偿,能够显著提高凸轮机构的共轭性,所述提高经编机成圈凸轮机构共轭性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一、在原有经编机成圈凸轮机构的摆架与偏心芯轴之间增设一个偏心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常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5359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海洋全程硝化菌富集培养装置
- 下一篇:一种微生物培养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