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电动汽车出行模式的电池充电控制方法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54896.6 | 申请日: | 2017-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278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4 |
发明(设计)人: | 罗国鹏;王敏;何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31 | 分类号: | B60L53/31;H01M10/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出行 充电区间 电池 出行信息 概率分布 能耗 行驶 充电控制 电池充电 电池存放 智能充电 衰减 预设 匹配 估算 概率 应用 | ||
1.基于电动汽车出行模式的电池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将电动汽车的出行信息与预设的多个典型出行模式进行匹配,获得概率最高的典型出行模式作为对应的目标出行模式;所述电动汽车的出行信息包括出行时间和/或当前地点;
结合目标出行模式,估算获得电动汽车的总行驶能耗概率分布;
根据该总行驶能耗概率分布,计算电池的充电区间下限和充电区间上限;
根据不同目标出行模式,对电池实现不同充电区间的智能充电控制;
所述充电区间为充电区间下限与充电区间上限之间的SOC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动汽车出行模式的电池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的多个典型出行模式是通过以下步骤获得的:
统计电动汽车在一段时间内的行驶数据;
对行驶数据进行分析后,提取获得电动汽车的多个典型出行模式,进而获取每种典型出行模式的概率分布特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电动汽车出行模式的电池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行驶数据包括每天的行驶里程、行驶时间、充电地点以及行驶工况的分布比例,其中行驶工况按照道路等级和拥堵程度进行等级划分,行驶时间按照工作日和节假日进行分类,充电地点按照与居住地的距离进行分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电动汽车出行模式的电池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每种典型出行模式的概率分布特征的步骤中,所述概率分布特征包括行驶里程分布概率及不同行驶里程对应的不同行驶工况的分布概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动汽车出行模式的电池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区间下限和充电区间上限是通过以下方式获得的:
根据电池特性获取电池的SOC可用区间下限、深度放电区间阈值以及充满区间下限后,基于根据目标出行模式对应的总行驶能耗概率分布进行计算,获得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充电区间下限和充电区间上限:
条件一、充电区间上限与SOC可用区间下限之间的电能满足目标出行模式的第一覆盖比例的出行需求;
条件二、充电区间上限与深度放电区间阈值之间的电能满足目标出行模式的第二覆盖比例的出行需求;
条件三、充电区间下限与深度放电区间阈值之间的电能满足目标出行模式的第三覆盖比例的出行需求;
其中,第一覆盖比例、第二覆盖比例与第三覆盖比例是由目标出行模式确定的,且第一覆盖比例大于第二覆盖比例和第三覆盖比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动汽车出行模式的电池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不同目标出行模式,对电池实现不同充电区间的智能充电控制的步骤,其具体为:
根据不同目标出行模式,首先控制电池充电到对应的充电区间下限后进行存放,并控制电池在即将达到出行时间时充电到充电区间上限。
7.基于电动汽车出行模式的电池充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设备,所述存储设备存储有多条指令,所述指令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下步骤:
将电动汽车的出行信息与预设的多个典型出行模式进行匹配,获得概率最高的典型出行模式作为对应的目标出行模式;所述电动汽车的出行信息包括出行时间和/或当前地点;
结合目标出行模式,估算获得电动汽车的总行驶能耗概率分布;
根据该总行驶能耗概率分布,计算电池的充电区间下限和充电区间上限;
根据不同目标出行模式,对电池实现不同充电区间的智能充电控制;
所述充电区间为充电区间下限与充电区间上限之间的SOC区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电动汽车出行模式的电池充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的多个典型出行模式是通过以下步骤获得的:
统计电动汽车在一段时间内的行驶数据;
对行驶数据进行分析后,提取获得电动汽车的多个典型出行模式,进而获取每种典型出行模式的概率分布特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54896.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脉冲袋式除尘器清灰动态脉冲间隔控制系统
- 下一篇:头部保护气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