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轻质板材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755946.2 | 申请日: | 2017-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697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5 |
发明(设计)人: | 生晓东;李学业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禾木之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38/08 | 分类号: | C04B38/08;C04B28/04;B28B15/00;B28B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9 | 代理人: | 史霞 |
地址: | 102300 北京市门头沟区石龙经***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轻质板材 制备 原料混合物 热固性酚醛树脂 密实 二次加工性 板材材质 高湿环境 固化成型 翘曲变形 热压处理 石材废料 微珠颗粒 吸水率 质量份 含水 均一 开模 坯体 预压 收缩 冷却 铺设 水泥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轻质板材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将按质量份计的石材废料10~20份,微珠颗粒50~70份,水泥10~20份,热固性酚醛树脂粉6~8份混合制得原料混合物;铺设该原料混合物并进行预压处理,之后经过热压处理固化成型,冷却后开模制得轻质板材坯体。采用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制得的板材材质密实均匀、颜色丰富、色彩均一,具有很高的强度、硬度,有很好的二次加工性且不含水、极低的吸水率,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不收缩,不翘曲变形。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装饰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轻质板材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人造石通常是指人造石实体面材、人造石石英石、人造石岗石等。人造石类型不同,其成分也不尽相同。成分主要是树脂、铝粉、颜料和固化剂。人造石是高分子材料聚合体,通常是以不饱和树脂和氢氧化铝填充料为主材,经搅拌、浇注、加温、聚合等工艺成型的高分子实心板,一般称为:树脂板人造石。
树脂型人造石材是以不饱和聚脂树脂为胶结剂,与氢氧化铝粉、天然大理石碎石、石英砂、方解石、石粉或其它无机填料按一定的比例配合,再加入催化剂、固化剂、颜料等外加剂,经混合搅拌、固化成型、脱模烘干、表面抛光等工序加工而成。
缺点一:树脂型人造石材是以不饱和聚脂树脂为胶结剂,由于不饱和聚脂树脂为液体,其它无机填料为固体粉末,混合时不容易混合均匀,混合时容易产热造成树脂提前固化,造成成品板材材质不均,容易开裂、翘曲变形。
缺点二:树脂型人造石材是以不饱和聚脂树脂为胶结剂,树脂用量太大,造成成品板材成本较高、不耐高温、而且属于可燃材料。
把开采天然石材产生的巨量的废料用作主要原料,变废为宝生产此板材,生产出比天然石材更多适用范围的建筑装饰材料,无疑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石材矿山开采带来70%以上的废石料,处理这些废石料或占用土地堆放或进行填埋,损毁了大量的宝贵土地,使石材资源变成了危害环境的一大公害。这些废石料经挑选除生产一部分工艺品、彩石砂粒,高白度的大理石废料生产一些轻重质碳酸钙以外,其它均无有效有经济价值的方法来利用它。在连绵数十里的各个矿区随处可见各色的乱石渣块成山成岭,填满山沟,破坏了的环境还易形成泥石流。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找到了出路,属资源循环利用的环保利废产业,发展此板材的制作产业本身不直接消耗原生的自然资源、不破坏自然环境,该产业利用了天然石材开矿时产生的大量的难以有效处理的废石料资源,本身的生产方式是环保型的。因此,此板材的制作产业是一个前途无量的新型建筑装饰材料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大力发展此板材的制作产业的条件已经具备,必将获得快速的发展。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轻质板材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将按质量份计的石材废料10~20份,微珠颗粒50~70份,水泥10~20份,热固性酚醛树脂粉6~8份混合制得原料混合物;
在模具的底板上铺设一层脱模纸,然后装上可拆卸的四个模具边框,铺设所述原料混合物并在其上方铺一层脱模纸,再加上模具盖板,进行预压处理,之后经过热压处理固化成型,冷却后开模制得轻质板材坯体,其中,所述热压处理包括:
第一阶段,所述热压的温度为100~120℃,所述热压的压力为25~30Mpa,所述热压的时间为10~30min;
第二阶段,所述热压的温度为120~140℃,所述热压的压力为25~30Mpa,所述热压的时间为10~40min;
第三阶段,所述热压的温度为140~160℃,所述热压的压力为25~30Mpa,所述热压的时间为10~50min。
优选的是,所述的轻质板材的制备方法中,所述轻质板材坯体经过修边切割、定厚砂光、表面抛光处理后制得轻质板材成品。
优选的是,所述的轻质板材的制备方法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禾木之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禾木之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559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