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缸筒壳体泵压工装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60891.4 | 申请日: | 2017-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0586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9 |
发明(设计)人: | 万松;孟华;邹海龙;田志翔;刘帅;张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15B19/00 | 分类号: | F15B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徐立 |
地址: | 430084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缸筒 后端盖 前端盖 柱形主体 工装 壳体 泵压 环形腔体 结构连接 壳体两端 壳体套 排气孔 注油孔 螺堵 匹配 试验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缸筒壳体泵压工装,属于工装领域。所述工装包括:前端盖、后端盖和柱形主体结构,所述前端盖上设置有排气孔以及与之匹配的螺堵,所述后端盖上设置有注油孔;所述前端盖和所述后端盖由所述柱形主体结构连接,当所述缸筒壳体套设在所述柱形主体结构上,且所述缸筒壳体两端分别与所述前端盖和后端盖盖合时,所述缸筒壳体、所述柱形主体结构、所述前端盖和后端盖之间形成环形腔体,进而可以对缸筒壳体进行泵压试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装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缸筒壳体泵压工装。
背景技术
缸筒壳体是液压缸的主体,其主要作用是和活塞、密封件形成密闭油腔。因为在液压缸工作的过程中,缸筒壳体要承受很大的液压油的压力,所以在液压缸制作过程中,需要对缸筒壳体进行耐压试验。
现有耐压试验按照如下方法实现:通过泵压工装使待试验缸筒壳体内腔形成密闭空间,在该密闭空间注入液压油,使缸筒壳体内腔的压强达到预定值,然后保压一段时间,检测缸筒壳体是否出现渗漏现象。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对于工作压力处于高压环境下的缸筒壳体,在进行耐压试验时,泵压工装受到压力也较大,造成一般泵压工装难以适用于高压环境下的缸筒壳体的耐压试验。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对于工作压力处于高压环境下的缸筒壳体,在进行耐压试验时,泵压工装受到压力也较大,造成一般泵压工装难以适用于高压环境下的缸筒壳体的耐压试验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缸筒壳体泵压工装,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缸筒壳体泵压工装,所述缸筒壳体泵压工装包括:前端盖、后端盖和柱形主体结构,所述前端盖上设置有排气孔以及与之匹配的螺堵,所述后端盖上设置有注油孔;
所述柱形主体结构的两端面平行设置,所述前端盖和所述后端盖分别固定在所述柱形主体结构的两端面上,且所述前端盖和所述后端盖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柱形主体结构为可拆卸连接,所述前端盖和所述后端盖上均设置有内圈通孔,所述内圈通孔均匀分布在所述前端盖或所述后端盖在所述柱形主体结构的投影上;所述前端盖和所述后端盖上均设置有外圈通孔,所述外圈通孔均匀分布在所述前端盖或所述后端盖在所述柱形主体结构的投影周围;
当所述缸筒壳体套设在所述柱形主体结构上,且所述缸筒壳体两端分别与所述前端盖和所述后端盖盖合时,所述内圈通孔用于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前端盖或所述后端盖和所述柱形主体结构,所述外圈通孔用于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前端盖或所述后端盖和所述缸筒壳体,使得所述缸筒壳体、所述柱形主体结构、所述前端盖和所述后端盖之间形成环形腔体,
所述柱形主体结构包括:中间轴、前闷盖和后闷盖,所述中间轴的一端与所述前闷盖固定连接,所述中间轴的另一端与所述后闷盖固定连接,所述中间轴和所述前闷盖连接的平面与所述中间轴和所述后闷盖连接的平面平行,所述前端盖固定在所述前闷盖上,所述后端盖固定在所述后闷盖上。
进一步地,所述中间轴的两个端部设置有第一安装止口和焊接坡口,所述前闷盖和所述后闷盖的底座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安装止口。
进一步地,所述前闷盖和所述后闷盖均为阶梯结构,所述阶梯结构包括底座和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凸起,所述凸起的截面尺寸比所述底座的截面尺寸小,所述凸起上设置有吊耳,所述前端盖和所述后端盖的中心设置有与所述底座相匹配的凹槽,所述凹槽中设置有供所述凸起穿过的中部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凸起的顶部绕圆周方向设置有导向角,所述中部通孔的侧壁靠近所述凹槽的一侧设置有导向角。
进一步地,所述吊耳可拆卸固定在所述凸起上。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的侧壁设置有第一密封槽,所述第一密封槽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用于对所述底座的侧壁与所述凹槽侧壁之间进行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6089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