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路径的数据传输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81187.7 | 申请日: | 2017-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8288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0 |
发明(设计)人: | 许长桥;朱丹阳;关建峰;刘杨;王熙凤;周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W24/04 | 分类号: | H04W24/04;H04W28/02;H04W28/10;H04W84/18;H04L1/18 |
代理公司: | 11002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莹;吴欢燕 |
地址: | 1008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链路利用率 流媒体数据传输 排队论模型 传输 传输时延 动态分配 链路拥塞 路径建立 数据传输 用户体验 多路径 丢包 预设 条子 参考 评估 | ||
1.一种多路径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对每条路径建立排队论模型,评估每条子路径的路径质量,并根据路径质量,动态分配数据到各路径进行传输;
获得路径中的链路利用率,根据所述链路利用率与预设的链路拥塞参考阙值的关系进行丢包区分;
其中,所述通过对每条路径建立排队论模型,评估每条子路径的路径质量,并根据路径质量,动态分配数据到各路径进行传输的步骤,包括:
将每一条路径标准化为排队论模型,将数据在发送端缓存区的排队时间作为每条路径的路径质量;
确定每一条路径对应的排队时间,对各路径对应的排队时间进行升序排列,将数据依次分发到各路径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路径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链路利用率与预设的链路拥塞参考阙值的关系进行丢包区分的步骤包括:
当路径的链路利用率不小于预设的链路拥塞参考阙值时,判断丢包为拥塞丢包;以及
当路径的链路利用率小于预设的链路拥塞参考阙值时,通过发送作为评价路径可靠性的探针,根据是否在预设时间内收到对所述探针回复,判断丢包为随机丢包或链路中断引起的丢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路径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计基于丢包区分的NR-SACK机制,将中断链路上未被确认的数据进行重传。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路径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得路径的链路利用率的步骤,包括:
对获得的路径中的测试带宽进行平滑处理,获得平滑处理后的测试带宽;
根据所述路径的拥塞窗口值和最小往返时延的商,获得所述路径的理论最大传输速率;
根据所述平滑处理后的测试带宽和理论最大传输速率的商,获得该路径的链路利用率。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路径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判断丢包为拥塞丢包时,所述丢包区分的步骤还包括:调整拥塞窗口呈加性增长;
当判断丢包为随机丢包时,所述丢包区分的步骤还包括:在原路径对丢包的数据进行重传;
当判断丢包为链路中断引起的丢包时,所述丢包区分的步骤还包括:将该路径的拥塞窗口置0,将中断链路上未发送的数据转移到其他未中断的链路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路径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每一条路径对应的排队时间的步骤,具体包括:
对任意一条路径,根据该路径第k次评估拥塞窗口的大小和第k次服务时间的商,获得第k次数据传输速率;
根据第k次数据到达速率和数据传输速率的商,作为服务强度;
根据第k次ACK接收时间的服务强度、数据到达速率、路径的服务时间的期望以及从初始至第k次服务时间的平均值,获得该路径对应的排队时间。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路径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得平滑处理后的测试带宽的步骤,包括:
将第k次和第k-1次ACK接收时刻的时间差,作为第k次服务时间;
根据第k次服务时间以及在第k次和第k-1次ACK接收时刻的间隔内所接收到的数据量,获得第k次ACK接收时刻的测试带宽;
根据第k-1次和第k次ACK接收时刻的测试带宽、第k-1次ACK接收时刻的测试带宽以及第k次ACK接收时刻的平滑因子,获得平滑处理后的第k次ACK接收时间的测试带宽。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路径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中断链路上未发送的数据转移到其他未中断的链路上的步骤,还包括:
继续在该中断链路上发送探针;
当发送端接收到所述接收端对所述探针的回复时,将该路径的拥塞窗口置1,并按照AIMD机制进行增长。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路径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径对应的排队时间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Wi,k表示数据在第i条路径中发送前的等待时间;λi,k表示数据到达速率;ρi,k表示服务强度;E(Ti,n2)表示路径i的服务时间的期望;表示路径i上服务时间的平均值;Ti,n表示在所有n条路径中的路径i的服务时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邮电大学,未经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81187.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天线结构及具有该天线结构的无线通信装置
- 下一篇:掀盖式印章盒之定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