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输电线路防振锤位置调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89000.8 | 申请日: | 2017-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282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0 |
发明(设计)人: | 毛吉贵;邓凯;蔡晨;刁志文;金海峰;马学荣;徐天山;邓强;李君;贺岩;王亘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宁夏电力公司吴忠供电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1/02 | 分类号: | H02G1/02 |
代理公司: | 银川长征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4102 | 代理人: | 马长增;姚源 |
地址: | 751100 宁*** | 国省代码: | 宁夏;6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输电 线路 防振锤 位置 调整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一种输电线路防振锤位置调整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防振锤复位时工作效率低,受天气影响大,带电操作存在人身安全的隐患的问题。包括:行走跨障机构安装于输电线上方,背靠固定机构和松紧螺母机构通过行走跨障机构连接在输电线两侧;行走跨障机构用于带动装置在输电线上行走和跨越障碍;背靠固定机构固定于下支架一侧,用于向防振锤背侧方向伸出辅助板固定防振锤背侧;松紧螺母机构固定于下支架另一侧,用于向防振锤在输电线上的固定部方向伸出电动扳手,并通过电动扳手松紧防振锤固定部的螺杆。有益效果为在导线带电情况下快速、有效的将防振锤复位,降低作业人员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线路安全运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辅助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输电线路防振锤位置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输电线路导线上安装有一定数量的防振锤,用来消除导线振动能量,防止导线由于振动引起疲劳断股。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振动、环境、气温的高低变化、人为等原因,会发生防振锤松动位移现象从而起不到防护作用,在恢复正确位置的作业中,必须由人工操作实现,不仅工序复杂、还有一定的人身安全问题,尤其对110kV双回线路的防振锤位移的带电复位工作,由于组合间隙安全距离问题几乎不可能,只有在停电情况下人工复位。
防振锤移位后对导线的危害有两点:一、对导线不能起到防振消能作用。二、磨损导线造成严重的事故。如果防振锤滑动移位到档距中间,当导线上包缠的铝包带堵住防振锤向弧垂最低点滑行或滑到最低点后,就在导线上随风摇动,夹子与导线发生摩擦,导致导线磨损严重,机械、电气性能降低,造成事故。
传统的消除导线防振锤移位方法常采用人工复位方法进行。通过现场调查,我们发现人工复位消除方法具有诸多缺点,如下:1、人工操作实现,不仅工序复杂、还有一定的人身安全问题。2、如停电消除,则随停电计划进行,不能及时有效消除。3、如带电消除一般采取等电位软梯法带电消除导线防振锤移位。小组成员对上述方法通过现场试验发现:等电位软梯法可以清除防振锤移位,但是等电位作业受限条件较多,存在很多缺点1、只能消除下相导线防振锤缺陷,中上相导线防振锤缺陷由于受到组合间隙的限制,不能进行;2、等电位作业容易受到天气因素影响,因此带电作业受天气状况影响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输电线路防振锤位置调整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防振锤复位时工作效率低,受天气影响大,带电操作存在人身安全的隐患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输电线路防振锤位置调整装置,包括:行走跨障机构、背靠固定机构以及松紧螺母机构;行走跨障机构安装于输电线上方,背靠固定机构和松紧螺母机构通过行走跨障机构连接在输电线两侧;
行走跨障机构用于带动装置在输电线上行走和跨越障碍;行走跨障机构包括:机架、一组行走轮、一组跨障轮以及升降机构;机架包括上支架和下支架,上支架上安装升降机构,用于升降下支架,一组行走轮共线安装于下支架,一组跨障轮共线安装于上支架并位于行走轮的两边;
背靠固定机构固定于下支架一侧,用于向防振锤背侧方向伸出辅助板固定防振锤背侧;
松紧螺母机构固定于下支架另一侧,用于向防振锤在输电线上的固定部方向伸出电动扳手,并通过电动扳手松紧防振锤固定部的螺杆。
较佳的,行走跨障机构还包括:动力机构;动力机构通过动力伺服电机带动其中一个跨障轮轮轴转动,所述其中一个跨障轮同轴安装主动带轮,与所述其中一个跨障轮同侧的一个行走轮同轴安装从动带轮,主动带轮带动从动带轮转动;上支架顶部安装升降机构,升降机构通过升降伺服电机带动升降丝杠沿竖直方向升降,升降丝杠下端固定下支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宁夏电力公司吴忠供电公司,未经国网宁夏电力公司吴忠供电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8900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