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纵向防撞梁中的特定肋在审
申请号: | 201710802519.5 | 申请日: | 2017-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921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13 |
发明(设计)人: | 延斯·迈尔;迈克·维勒 | 申请(专利权)人: | 昶洧新能源汽车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B60K1/04 |
代理公司: | 上海脱颖律师事务所31259 | 代理人: | 脱颖 |
地址: | 中国香*** | 国省代码: | 香港;8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纵向 防撞梁 中的 特定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提交于2016年9月7日题为“电动车辆部件(ELECTRIC VEHICLE COMPONENTS)”的美国临时申请No.62/384,298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出于所有目的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纵向防撞梁中的特定肋。
发明背景
车辆制造商已经为车辆增加了许多新的结构特征,以提高安全性和/或性能。这些结构特征中的许多同样适用于电动、混合和非电动车辆,而另一些则更偏重于车辆电动机类型,例如具有用于在车辆的特定区域保护电动汽车电池的增加厚度的车辆底板。在不会对其它方面造成重大损害的情况下增加安全性或性能的结构改进仍然是车辆制造商的重要目标。
电动车辆正在成为对具有内燃机的传统车辆日益可行的替代方案。电动车辆可在其紧凑性、设计简单性以及在取决于最初生产车辆中使用电力的方式而潜在地更加环保的方面具有优势。使用可再生能源替代汽油来给汽车供电的前景具有显著优势,因为全球石油储量日益枯竭。
发明内容
在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减少与车辆碰撞相关的冲击力影响的防撞梁。防撞梁可以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联接到多个对角侧的第一对角侧和多个对角侧的第二对角侧的顶侧。防撞梁可以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联接到多个对角侧的第二对角侧和第三对角侧的右侧。防撞梁可以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联接到多个对角侧的第三对角侧和第四对角侧的底侧。防撞梁可以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联接到第四对角侧和第一对角侧的左侧。防撞梁可以包括联接到多个对角侧并且在纵向方向上具有比多个对角侧更小的长度的多个印模。
在一些实施例中,防撞梁可以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向上的垂直方向上联接到顶侧并且在向下的垂直方向上联接到底侧的中心肋。在一些实施例中,防撞梁可以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联接到左侧和右侧的上横肋。在一些实施例中,防撞梁可以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联接到左侧和右侧的下横肋。在一些实施例中,顶侧、底侧、上横肋和下横肋可以是平面的并且彼此平行。在一些实施例中,左侧、右侧和中心肋可以是平面的并且彼此平行。在一些实施例中,顶侧、底侧、上横肋和下横肋可以垂直于左侧、右侧和中心肋。在一些实施例中,防撞梁可以包括呈平面的并且在横向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延伸的一个或多个间隔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间隔结构可以与中心肋、上横肋和下横肋联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印模中的至少一个在纵向方向上与一个或多个间隔结构中的至少一个偏移。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间隔结构是矩形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印模中的每一个都包括定位在多个对角侧中的一个的外表面上的凹面。
在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接收与车辆碰撞相关的冲击力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由右侧接收与冲击力相关的第二力。该方法可以包括由底侧接收与冲击力相关的第三力。该方法可以包括由左侧接收与冲击力相关的第四力。该方法可以包括将由顶侧接收的第一力的第一部分转移到多个对角侧。该方法可以包括将由右侧接收的第二力的第二部分转移到多个对角侧。该方法可以包括将由底侧接收的第三力的第三部分转移到多个对角侧。该方法可以包括将由左侧接收的第四力的第四部分转移到多个对角侧。该方法可以包括将由多个对角侧接收的力的第五部分转移到多个印模。
在本公开的第三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防撞梁接收器。防撞梁接收器可以包括联接在一起以形成用于接收防撞梁的中空开口的多个表面。多个表面可以包括左表面和右表面。防撞梁接收器可以包括联接到中空开口内的左表面的左门。左门可以在横向方向上朝向右表面延伸。左接口可以包括其中左门联接到左表面的区域。防撞梁接收器可以包括联接到中空开口内的右表面的右门。右门可以在横向方向上朝向左表面延伸。右接口可以包括其中右门联接到右表面的区域。防撞梁接收器可以包括定位在左接口或右接口处的突起结构。突起结构可以从左门或右门在纵向方向上向外延伸。当突起结构定位在左接口处时,右门的一部分可以在横向方向上重叠并覆盖左门的一部分。当突起结构定位在右接口时,左门的一部分可以在横向方向上重叠并覆盖右门的一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昶洧新能源汽车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昶洧新能源汽车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0251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纵向防撞梁接收器
- 下一篇:车身孔插塞和车身转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