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劣质油高效改质的方法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12669.4 | 申请日: | 2017-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865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2 |
发明(设计)人: | 董明;侯焕娣;李吉广;申海平;王子军;龙军;马力;张书红;王翠红;佘玉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67/00 | 分类号: | C10G6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周建秋;郑永胜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劣质 高效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劣质油高效改质的方法和系统,该方法包括:将改质原料依次进行热处理、转化反应、分离处理和萃取分离后,得到改质油和尾渣,所得尾渣外甩或循环回转化反应。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和系统在外甩尾渣尽可能少的情况下维持系统长时间的运转,实现低品质油和催化裂化油浆的高效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劣质油高效改质的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化石燃料的劣质化趋势逐年加剧。而且,渣油、劣质原油、页岩油、油砂重油以及煤衍生油等低品质燃料油的产量也逐年递增。这类劣质油的特点是密度大、粘度大、杂原子(硫、氮、重金属)含量高或者沥青质含量高。另外,针对这类劣质油而开发的现有加工工艺(比如延迟焦化)存在着焦炭产率高、能源有效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生产过程不环保等问题。因此,进一步开发这类劣质油的高效、绿色改质技术,已经成为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之一。
中国专利CN200310104918.2公开了一种劣质重、渣油的改质方法,该方法将重、渣油先经悬浮床缓和加氢裂解,使绝大部分或全部金属杂质从胶质和沥青质中游离出来;所得加氢产物通过可切换操作或可在线置换添料的金属吸附反应器,吸附脱除悬浮床加氢裂解油中游离的金属杂质;脱金属后的产物送入渣油固定床加氢处理装置深度加氢脱除其它杂质,生产优质重油催化裂化原料。
美国专利US20130112593A1公开了一种重质原油、蒸馏渣油转化方法,该方法通过将溶剂脱沥青、加氢处理、蒸馏和气化组合起来实现重质油的改质。但该方法加工重质渣油的改质油收率仅有75%~85%,同时该改质油中金属(Ni+V)含量>100微克/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劣质油高效改质的方法和系统,本发明提供的改质方法和系统在外甩尾渣尽可能少的情况下维持系统长时间的运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劣质油的高效改质方法,该方法包括:
(1)将劣质油作为改质原料进行热处理,得到气相产物和液相产物;其中,所述改质原料包括选自沥青质、沥青烯和前沥青烯中的至少一种沥青组分,所述液相产物中甲苯不溶物收率≯0.5重量%;
(2)将步骤(1)中所得液相产物临氢条件下在转化反应器中进行转化反应,得到转化产物;其中,步骤(2)中所述转化反应与步骤(1)中热处理的总转化率为30-70重量%,所述总转化率=(改质原料中馏程在524℃以上组分的重量-转化产物中馏程在524℃以上组分的重量)/改质原料中馏程在524℃以上组分的重量×100重量%;
(3)将步骤(2)中所得转化产物进行分离处理,至少得到第一分离产物;其中,所述第一分离产物中,馏程在350℃以下组分的含量不大于5重量%,馏程在350-524℃之间组分的含量为20-60重量%;
(4)将步骤(3)中所得第一分离产物在萃取分离单元中进行萃取分离,得到改质油和尾渣;
(5)将步骤(4)中所得的尾渣返回步骤(2)中进行所述转化反应;或者,将步骤(4)中所得的尾渣进行外甩;或者,将部分步骤(4)中所得的尾渣返回步骤(2)中进行所述转化反应,剩余部分尾渣进行外甩。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劣质油的高效改质系统,该系统包括热处理器、转化反应器、分离处理单元和萃取分离单元;所述热处理器有进料口、气相产物出口和液相产物出口,所述转化反应器设置有反应物料入口和转化产物出口,所述分离处理单元设置有处理原料入口和第一分离产物出口,所述萃取分离单元设置有萃取溶剂入口、萃取原料入口、改质油出口和尾渣出口;所述热处理器的液相产物出口与所述转化反应器的反应物料入口相连,所述转化反应器的转化产物出口与所述分离处理单元的处理原料入口相连,所述分离处理单元的第一分离产物出口与所述萃取分离单元的萃取原料入口相连,所述萃取分离单元的尾渣出口与所述转化反应器的反应物料入口可选地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1266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