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3-MCPD的分子印迹传感器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13166.9 | 申请日: | 2017-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071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7 |
发明(设计)人: | 陶莎;李肖林;高万林;仲贞;张国锋;于丽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30 | 分类号: | G01N27/30;G01N27/36;G01N27/48 |
代理公司: | 11002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文君;王文红 |
地址: | 10019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mcpd 分子 印迹 传感器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检测3‑MCPD的分子印迹传感器制备方法,包括:以3‑MCPD为模板分子,基于碳基核壳结构纳米材料采用溶胶‑凝胶法获取杂化材料,结合丙烯酸酯类交联剂和偶氮类引发剂合成得到聚合物;采用旋涂法将所述聚合物去除3‑MCPD后修饰至处理后的玻碳电极表面,得到分子印迹传感器。本发明通过采用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基于3‑MCPD和碳基核壳结构纳米材料制备印迹聚合物材料,其印迹位点位于碳基核壳结构纳米材料的表层,提高了目标分子的识别响应速度、降低非特异性吸附,同时对识别目标分子具有高度的专一性,且该分子印迹传感器具有结构稳定、机械强度高,易获得一定的物理性质、成本低和可重复使用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子印迹传感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检测3-MCPD的分子印迹传感器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氯丙醇是丙三醇的羟基被氯取代所产生的一类化合物,其分子式是:CH3CH(OH)CH2Cl,包括单氯丙二醇:3-氯-1,2-丙二醇(简称3-氯丙醇,3-MCPD),2-氯-1,3-丙二醇(2-MCPD);双氯丙醇:1,3-二氯-2-丙醇(1,3-DCP),2,3-二氯-1-丙醇(2,3-DCP)。在氯丙醇系列化合物中,污染食品的主要成分是3-MCPD,次要成分是1,3-DCP,二者的含量比是20∶1。3-MCPD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可溶于水、乙醇、乙醚。相对分子量是94.54,相对密度是1.132,沸点是160-162℃。
氯丙醇广泛存在于谷物、肉制品、乳制品、焙烤食品、烹调食品、腌制品、食用油、汤料及饮用水等多种食品中。因氯丙醇属于非遗传毒性致癌物,可引起肾体比增大、肾小管增生和变性,并能降低精子数量、减弱精子活性及存活率,因此已被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列为优先评价项目。
目前世界上部分发达国家在加大相关产品管理力度的同时也相应的制定了3-MCPD的使用限量标准,但标准并不统一。美国食品用化学品法规((FCC)规定,酸水解植物蛋白中3-MCPD的含量应低于1mg/kg,3-DCP低于0.05mg/kg;我国2002年7月21口颁布的调味液SB 1033 8-2000标准中规定3-MCPD含量不超过1mg/kg;最近,欧洲食品科学委员会((SCF)和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JECFA)规定,人体每天能承受的游离3-MCPD最大限度为2μg/kg人体体重的摄入量。精炼油脂中3-MCPD问题最近几年才引起各国科学人士的重视,对于精炼油脂中3-MCPD含量的限制目前还未提及。
尽管3-MCPD的化学结构相对简单,但是由于发色团的缺失、高沸点以及低分子量这些特征,使得对其进行灵敏分析变得困难,不适合用高效液相色谱一荧光检测或者紫外检测法。目前,3-MCPD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气相色谱(GC)分析法、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MS)、毛细管电泳技术(HPCE)。但是这些传统的检测技术需要复杂的样品前处理以及衍生化,操作费时、成本高、背景噪音大,降低了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因此,亟需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的检测新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检测3-MCPD的分子印迹传感器制备方法。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检测3-MCPD的分子印迹传感器制备方法,包括:以3-MCPD为模板分子,基于碳基核壳结构纳米材料采用溶胶-凝胶法获取杂化材料,结合丙烯酸酯类交联剂和偶氮类引发剂合成得到聚合物;采用旋涂法将所述聚合物去除3-MCPD后修饰至处理后的玻碳电极表面,得到分子印迹传感器。
其中,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是:当模板分子(印迹分子)与聚合物单体接触时会形成多重作用点,通过聚合过程这种作用就会被记忆下来,当模板分子除去后,聚合物中就形成了与模板分子空间构型相匹配的具有多重作用点的空穴,这样的空穴将对模板分子及其类似物具有选择识别特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1316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