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13928.5 | 申请日: | 2017-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119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9 |
发明(设计)人: | 蔡国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盟立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892 | 分类号: | G01N21/892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和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6 | 代理人: | 武玉琴;冷文燕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 系统 方法 | ||
一种检测系统,其包括输送模块、取置模块及暂存移载模块。输送模块具有用以承载至少一待检测物的轨道,轨道沿着第一轴向延伸,输送模块沿着第一轴向输送待检测物。取置模块设置在邻近轨道的位置,且能沿着与第一轴向交错的第二轴向往复移动,取置模块能将待检测物自轨道上移动到轨道旁的检测位置,或将待检测物移开检测位置。暂存移载模块设置在邻近轨道的位置,且能够沿着第一轴向往复移动,暂存移载模块用以自取置模块承接离开检测位置的待检测物,并将待检测物放置于轨道上。借此,能够大幅提升整个检测流程的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够提升工作效率的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到工业化时代,为了能够准确又高效率的不断制造出各种生活以及工业用品,生产线的概念以及自动化的技术越来越普及,已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
工业上,除了在各种对象的生产、组装过程中大量的采用前述生产线与自动化的概念,为了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在产品的检测与品管上,生产线与自动化的概念也早已行之有年。
现有的技术在进行产品检验的过程中,常常是将大量的待检测物依序放置在一个输送设备上,在待检测物进入各个检测站点的时候,由人工的方式或机器自动化的方式,对待检测物进行检验。考虑到检测工作的进行必须耗费一定的时间,往往会为了配合检测工作的进行,让进入检测站点的待检测物被充分检查完毕,并重新回到输送设备的输送轨道后,再将输送设备上的所有待检测物继续向后输送,因此输送设备常常被设定成走走停停的模式。
前述现象不仅严重拖慢了整个作业流程的效率,反复停止与再启动的过程,对输送设备本身的各个部件往往也造成极大的负担,因而缩短了输送设备的使用寿命,造成业者在设备养护及更换上负担沉重的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用以提升整个检测流程的工作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其中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检测系统,所述检测系统包括一输送模块、一取置模块以及一暂存移载模块,其中所述输送模块具有用以承载至少一待检测物的一轨道,所述轨道沿着一第一轴向延伸,所述输送模块沿着所述第一轴向输送所述待检测物;所述取置模块设置在邻近所述轨道的位置,且能沿着与所述第一轴向交错的一第二轴向往复移动,所述取置模块能将所述待检测物自所述轨道上移动至所述轨道旁的一检测位置,或者能将所述待检测物移开所述检测位置;所述暂存移载模块设置在邻近所述轨道的位置,且能够沿着所述第一轴向往复移动,所述暂存移载模块用以自所述取置模块承接离开所述检测位置的所述待检测物,并将所述待检测物放置于所述轨道上。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另外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检测系统,所述检测系统包括一输送模块、一取置模块以及一暂存移载模块,其中,所述输送模块具有用以承载至少一待检测物的一轨道,所述轨道沿着一第一轴向延伸;所述取置模块设置在邻近所述轨道的位置,且能沿着与所述第一轴向交错的一第二轴向往复移动;所述暂存移载模块设置在邻近所述轨道的位置,且能够沿着所述第一轴向往复移动。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另外再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检测方法,所述检测方法应用于一检测系统,所述检测方法包括下列步骤:通过一输送模块的一轨道,以承载至少一待检测物,并沿着一第一轴向输送所述待检测物;通过设置在邻近所述轨道的一取置模块,以沿着与所述第一轴向交错的一第二轴向,将所述待检测物自所述轨道上移动至所述轨道旁的一检测位置;在所述检测位置对所述待检测物进行检测;当所述待检测物被判定为良品时,所述取置模块将所述待检测物移动至一暂存移载模块;以及,所述暂存移载模块沿着所述第一轴向往复移动,并将所述待检测物放置于所述轨道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盟立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盟立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1392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