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充电线自动收缩的电动车充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19623.5 | 申请日: | 2017-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391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发明(设计)人: | 梁锡铅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L53/20 | 分类号: | B60L53/20;B60L53/14;B60L53/30;H01R13/72;H01R13/66 |
代理公司: | 南宁新途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5119 | 代理人: | 方明 |
地址: | 545000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充电 自动 收缩 电动车 装置 | ||
1.一种充电线自动收缩的电动车充电装置,包括充电本体、通过第一充电线电连接充电本体的插头和通过第二充电线电连接充电本体的充电头,所述充电本体内设置有充电电路,所述插头用于连接外部电源,所述充电头用于连接待充电电动车;
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本体连接第一充电线和第二充电线处均设有卷绕装置;所述卷绕装置包括卷绕筒、卷绕电机,所述卷绕筒设置在充电本体内,并与所述充电本体旋转连接,所述卷绕筒上缠绕有第一充电线或者第二充电线,所述第一充电线或者第二充电线的一端连接在卷绕筒上,且两者的该端对应连接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第一充电线或者第二充电线的另一端通过充电本体上开设的出线口伸出充电本体并与位于充电本体外的插头或者充电头相应连接;所述卷绕电机安装在充电本体上,其输出轴连接所述卷绕筒并能带动所述卷绕筒转动;所述卷绕电机容置在充电本体内,其为正反转的伺服电机;
还包括控制器和拉力感应器,所述控制器安装在充电本体上,其分别连接所述充电电路、卷绕电机和拉力感应器;所述拉力感应器设置在第一充电线连接插头的一端或者第二充电线连接充电头的一端,其用于感应所述第一充电线或者第二充电线受到的拉力情况,并生成相应的拉力感应信号发于所述控制器,所述第一充电线和第二充电线上均设置有所述拉力感应器;所述控制器接收到再结合所述充电电路的充电情况控制卷绕电机的运行;
当所述控制器接收到拉力感应信号且所述充电电路处于充电状态或者所述充电电路处于未启动状态时,所述控制器驱动卷绕电机运行以松放第一充电线或者第二充电线;当所述控制器接收到拉力感应信号但所述充电电路处于充电后的停充状态时,所述控制器驱动卷绕电机运行以收紧第一充电线或者第二充电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绕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连接套连接卷绕筒,所述连接套固定在输出轴上,所述卷绕筒旋转连接连接套;所述连接套上滑动安装有锁定件,所述锁定件一端通过弹簧连接连接套,且在该端设置有朝背离连接套方向凸起的凸起部,所述锁定件另一端朝卷绕筒方向设置并能插接卷绕筒;
所述充电本体上还滑动安装有一解锁按键,所述解锁按键从充电本体的外部伸入充电本体内,其一端露在所述充电本体外,另一端伸至所述锁定件凸起部所在处,且该端的端部为朝向所述凸起部的倾斜面;当所述解锁按键朝锁定件滑动时,所述倾斜面接触凸起部并通过凸起部促使锁定件朝背离卷绕筒的方向运动以使锁定件朝向卷绕筒的一端脱离卷绕筒,此时,所述弹簧处于压缩变形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本体上还安装有开关按钮,所述开关按钮连接控制器,并通过所述控制器控制卷绕电机的运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本体上还设置有电动车电量识别模块和无线传输模块,所述电动车电量识别模块用于识别待充电电动车的即时电量,并能够将该即时电量信息传递给与之连接的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再通过与之连接的无线传输模块将该即时电量信息发送给终端设备;所述控制器还能通过无线传输模块将充电电路的充电情况、拉力感应器的拉力感应信号传递给终端设备以便于终端设备远程查看与操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包括AC/DC转换电路和电动车即时电压识别模块,所述AC/DC转换电路和电动车即时电压识别模块均与控制器连接;其中,所述电动车即时电压识别模块识别待充电电动车的即时电压,并将所识别出来的即时电压反馈给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内设充电额定压差值和即时充电电压,所述即时充电电压由即时电压与充电额定压差值之和确定;当所述待充电电动车充电时,所述控制芯片根据即时电压确定即时充电电压,后控制所述AC/DC转换电路将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同时使所述交流电的输入电压转换成控制器所确定的即时充电电压,所述充电头再将该即时充电电压作为充电本体的直流电的输出电压输给待充电电动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未经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19623.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