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输送带运输速度动态调节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25056.4 | 申请日: | 2017-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2842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1 |
发明(设计)人: | 毛小英;陆秀尧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山海维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43/08 | 分类号: | B65G43/08 |
代理公司: | 杭州橙知果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61 | 代理人: | 朱孔妙 |
地址: | 324100 浙江省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器 输出装置 压力控制机构 转速传感器 输送带 称重传感器 输送带运输 分析处理 输入装置 速度动态 发送 后向 控制器处理 输送带输送 压力增大 运输物体 转换 恢复 | ||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输送带运输速度动态调节的方法,步骤在于:输送带上运输物体时,称重传感器测得数据并转换为电信号发送给控制器,同时转速传感器测得输出装置的转速并转换为电信号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接收并分析处理称重传感器和转速传感器发送的电信号,控制器处理后向压力控制机构发送电信号,使得输入装置与输出装置之间的压力增大,从而使得输出装置的转速提高,进一步的,使得输送带输送速度提高,输送带速度恢复到设定值,此时,转速传感器向控制器发出电信号,控制器接收并分析处理后向压力控制机构发送电信号,使得压力控制机构停止工作并保持输入装置与输出装置之间的压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速度调节方法,具体涉及一种输送带运输速度的调节方法。
背景技术
输送带,皮带运输机在农业、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中广泛用于输送各种固体块状和粉状物料或成件物品,输送带能连续化、高效化、大倾角运输,输送带具有操作简单、使用安全、维护容易等特点,但现有技术提供的输送带在运输不同质量的物体时,输送带的运输速度不同,当输送带运输质量较大的物体时,输送带的运输速度降低,当输送带运输质量较轻的物体时,输送带的运输速度增大,这就造成了由输送带卸料端排出的物体速度不同,因此物体在脱离输送带后,下落在地面上的位置也不同,使得物体的分布过于分散,不利于物体的集中堆放。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输送带运输速度动态调节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自适应动态平衡输送机包括机架,机架上方设置有输送机构,机架的底部设置有动力总成和控制器,机架上还设置有称重传感器,称重传感器靠近输送机构的进料端,动力总成包括动力供应装置和传动机构,动力供应装置连接传动机构的驱动端,传动机构的输出端连接输送机构的驱动端,其中称重传感器用于感应输送机构上运输的物体重量并向控制器发出信号,控制器用于接收并分析称重传感器发出的信号,且可向传动机构发出控制信号。
输送机构包括第一输送辊、第二输送辊以及输送带本体,其中第一输送辊与第二输送辊分别安装于机架上且均可绕自身轴线转动,第一输送辊与第二输送辊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且第一输送辊位于第二输送辊的下方,第一输送辊所在端部为进料端,第二输送辊所在端部为卸料端,输送带本体套设于第一输送辊与第二输送辊上,且第一输送辊与第二输送辊绕自身轴线转动时可带动输送带本体转动,第一输送辊和机架之间还设置有称重传感器,称重传感器与第一输送辊抵实接触。
所述的动力供应装置连接第一传动机构的驱动端,第一传动机构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传动机构的驱动端,第二传动机构的输出端连接第三传动机构的驱动端,第三传动机构的输出端连接输送机构的驱动端。
所述的动力供应装置为电动机,电动机的输出轴端安装有第一主动轮,第二传动机构的驱动端安装有第一从动轮,第一主动轮、第一从动轮为皮带轮或者链轮,并分别通过皮带或者链条连接传动,第三传动机构的驱动端安装有第二主动轮,第三传动机构的输出端安装有第二从动轮,第二主动轮、第二从动轮为皮带轮或者链轮,并分别通过皮带或者链条连接传动。
第二传动机构包括输入装置、输出装置、压力控制机构以及转速传感器,输入装置用于接收动力供应装置产生的动力并将动力传递给输出装置,输出装置用于接收输入装置传递的动力并驱动输送机构运动,压力控制机构用于控制输入装置与输出装置之间动力传输的效率,且设置成可通过控制器进行调控,转速传感器设置于输出装置上,用于实时反馈输入装置与输出装置之间的传动效率,且设置成可以发送信号给控制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山海维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山海维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2505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三线大跨隧道斜井进正洞施工方法
- 下一篇:一种银合金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