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竹林资源的综合利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833683.2 | 申请日: | 2017-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474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7 |
发明(设计)人: | 陈燕梅;元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古银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1/04 | 分类号: | A01G1/04;C05G1/00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林捷 |
地址: | 352262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竹林 资源 综合利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了竹林资源利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竹林资源的综合利用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竹类资源十分丰富约占全世界1/3左右,有39属500多种约680万hm2,在我国工农业产生和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地产竹林占60%以上,科技经营管理水平很低,经济效益与综合利用率也十分低,因此可利用开拓的空间和潜力很大。
长期以来,竹林利用局限在生产竹材与竹笋或粗加工范围内以及日常生活内。近年来,竹林利用范围有所扩大拓展,已在竹林水土保持、环境旅游、公园点缀、食用菌、工艺品、工艺造型及各种复合板方面作了全方位的尝试实践与研究,从而扩大了竹材竹笋产后的使用范围、商品种类、开发途径和经济生态效益,创单位产值十倍乃至几十倍。然而这些竹林初级产品,仍只限于竹材竹笋两大类,未能走出竹林传统加工老框子及利用竹林生态环境创最佳效益。如今“竹林生态环境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竹林生态环境利用”是指人们利用竹林生态环境进行有助于提高或改善该竹林生态质量和效能的各种生物性生产,它与原始的破坏性的“毁竹开荒垦种”有根本区别。竹林生态环境属三维结构体系,包括:竹林地面及地表下约40cm厚土层;竹林林冠:林冠下至地面空间这三方面的生态空间,即包括天上、林上、林中、林下、地上、地下的全方位立体复合式生态开发利用。比如栽培食用菌、花卉、药材、森林蔬菜、绿肥、饲养动物开发竹林旅游、观赏、景观、小流域治理等,改善生态环境,形成立体复合式良性循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竹林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方法。本发明主要采用笋加工下脚料(笋头、笋皮、笋壳等)和竹加工废料(竹粉、竹屑、竹节等)替代棉籽壳,用作栽培银耳的菌棒袋料;然后,将使用过的废菌棒进行技术处理,用作竹林仿生栽培竹荪的培养基;因竹荪采摘后需有3年以上轮休期,本发明根据土壤和海拔条件,将废菌料进行生物发酵,作为竹林下栽培七叶一枝花的土壤基质,轮休期后再重复仿生栽培竹荪,极大提高了竹林资源的利用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竹林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方法,具体步骤为:
一、原料处理
(1)笋加工下脚料处理方法:将新鲜笋头、笋皮和笋壳短时间烘干后,粉碎成粒度20-100目颗粒;
(2)竹加工废料处理方法:竹粉、竹屑直接使用,竹节需粉碎成20-100目颗粒;
二、银耳栽培
(1)菌种的繁育:
a.选取子实体形态为牡丹花形、耳片肥厚、色泽鲜白、无病虫害感染的理想耳朵,做为分离材料,用纯净水或无菌水多次漂洗后吸干水分;
b.将分离材料接种至培养基,其中培养基是由竹笋粉(竹笋粉选择鲜嫩的含糖>5%的绿竹笋加工成粉)30-40wt%、木屑30-40wt%、麦片10-20wt%、石膏粉0.5-1wt%,混匀混合,与水按质量比1:1.2配制而成的;在25℃下培养7-10天,直至培养基上出现白色粒状菌丝团,将菌丝团勾出,接入PDA培养基上,置于23-25℃的恒温箱内培养7-10天;
c.采用斜面试管交合培育法,选择菌丝走势良好,爬壁力强,舒展雄壮的菌丝与培育好的香灰菌丝在试管培养基中在室温 22℃~ 24℃的温度下进行交合培养成母种,二者交合后,香灰菌丝呈黑色且布满试管内全部培养基,而银耳纯白菌丝的接种块上出现黄红色水珠即为成功,再扩大培养成为栽培种;其中试管培养基的配方与步骤b中培养基配方相同;其中银耳栽培中银耳菌和香灰菌交合比例为600:1-800:1,以利于银耳在笋竹下脚料特殊培养基条件下茁壮成长。
(2)袋栽银耳栽培:
a.培养料配方:笋加工下脚料20-30wt%、竹加工下脚料50-60wt%、麦麸10%、豆粕或花生粕3-5wt%、动物蛋白0.5-1wt%,石膏1wt%;
b.将石膏加水溶解后,喷洒于拌料上;充分搅拌均匀后,加水至湿度60-65%,发酵5-8小时;
c. 将所得的培养料装袋,压实口,每个菌袋扎孔,贴上胶布;
(3)灭菌接种:将菌袋进行高温高压灭菌24小时,冷却至30℃以下,进行接种;
(4)气调培养:菌袋接种成功后,将菌棒转移至气调培育房;控制室内温度21~23℃,空气湿度63~68%,培养14天,然后解开接种封口处,并调节室内温度25~27℃,空气湿度90~94%,在光照条件下继续培养7天;
(5)出耳、菌袋回收:银耳培养完成后,出耳采收,废弃的菌袋培养料作为肥料投入竹林下竹荪栽培;
三、竹林下竹荪栽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古银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福建古银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3368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