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组合式实心轮胎在审
申请号: | 201710857354.1 | 申请日: | 2017-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456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2 |
发明(设计)人: | 朱洋;乐丹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瑞贻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B3/12 | 分类号: | B60B3/12;B60C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100 江苏省南京市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合式 实心 轮胎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轮胎,尤其涉及一种发明组合式实心轮胎。
背景技术
目前各类汽车所使用的轮胎往往均为传统的充气轮胎,这类轮胎虽然可以满足使用的需要,但在使用中,一方面易被外物扎破漏气而导致车辆无法运行,另一方面也极大的限制了车辆的有效承载能力,当车辆承载货物较多时,易导致轮胎内气压过高而引发爆胎事故,严重威胁行车安全,同时当前的充气式轮胎自重大,抗冲击能力和弹性形变能力相对较差,因此也导致了车辆运行是能耗增加,车辆运行舒适度低等缺陷,因此针对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发明轮胎结构,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明组合式实心轮胎,该发明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一方面可有效良好的结构强度、韧性和冲击吸收及释放,可有效的提高车辆的承载能力和车轮抗冲击能力,并有效的降低车轮自重,提高车辆运行稳定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同时,另有效的降低因车轮自重而引起的车辆运行负载增加和油耗增加的弊端,另一方面有效的降低车轮使用及维护成本,提高车轮对复杂轮廓的抵御能力,克服传统轮胎易被异物扎破漏气的弊端,从而有效的降低了轮胎维修作业成本,提高维修作业工作效率,进一步达到提高车辆运行稳定性的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发明组合式实心轮胎,包括承载轮毂、强化轮辐及行走胎面,所述的承载轮毂侧表面设定位槽,并通过定位槽与强化轮辐相互连接,强化轮辐与承载轮毂同轴分布,行走胎面包覆在强化轮辐外表面并与强化轮辐同轴分布,行走胎面横端面为“凵”字型槽状结构,其槽底厚度为0.3—20厘米,深度为不小于强化轮辐半径的1/20。
进一步的,所述强化轮辐包括左辐板和右辐板,其中所述的左辐板和右辐板均包括连接板和吸能板,所述的吸能板为横截面呈等腰梯形的圆环形槽状结构,所述的连接板为闭合环状结构与吸能板侧表面相互连接并同轴分布,所述的吸能板上均布若干正六边形的形变孔,且各形变孔总面积为吸能板表面积的50%—90%,所述的左辐板和右辐板同轴分布,通过连接板或吸能板相互连接,所述的左辐板和右辐板均通过连接板侧表面与同一承载轮毂和行走胎面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左辐板和右辐板间通过连接板相互连接时,则左辐板和右辐板的吸能板共同构成横截面为六边形或梭形结构的形变腔。
进一步的,所述左辐板和右辐板间通过吸能板相互连接时,左辐板和右辐板的吸能板侧表面相互连接,且左辐板和右辐板吸能板上的形变孔间相互同轴分布,所述的左辐板和右辐板的连接板及吸能板外表面共同构成横截面呈“Y”字型的形变腔。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表面上均布至少一条承载槽,并通过承载槽与行走胎面后表面相互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行走胎面外表面均布若干防滑纹,所述的防滑纹深度为行走胎面厚度的1/4—3/4。
进一步的,所述行走胎面后表面均布至少一条凸台,并通过凸台与强化轮辐侧表面相互连接。
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一方面可有效良好的结构强度、韧性和冲击吸收及释放,可有效的提高车辆的承载能力和车轮抗冲击能力,并有效的降低车轮自重,提高车辆运行稳定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同时,另有效的降低因车轮自重而引起的车辆运行负载增加和油耗增加的弊端,另一方面有效的降低车轮使用及维护成本,提高车轮对复杂轮廓的抵御能力,克服传统轮胎易被异物扎破漏气的弊端,从而有效的降低了轮胎维修作业成本,提高维修作业工作效率,进一步达到提高车辆运行稳定性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吸能板连接时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连接板连接时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2所示一种发明组合式实心轮胎,包括承载轮毂1、强化轮辐2及行走胎面3,承载轮毂1侧表面设定位槽4,并通过定位槽4与强化轮辐2相互连接,强化轮辐2与承载轮毂1同轴分布,行走胎面3包覆在强化轮辐2外表面并与强化轮辐2同轴分布,行走胎面3横端面为“凵”字型槽状结构,其槽底厚度为0.3—20厘米,深度为不小于强化轮辐2半径的1/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瑞贻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瑞贻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5735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