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酰胺共混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866821.7 | 申请日: | 2017-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371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9 |
发明(设计)人: | 孙朝续;徐晓辰;秦兵兵;刘修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凯赛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凯赛生物产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F8/12 | 分类号: | D01F8/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38 | 代理人: | 王莹;于宝庆 |
地址: | 200120 上海市浦东新***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酰胺 共混纤维 聚酰胺树脂 初生丝 真空转鼓干燥机 长碳链聚酰胺 高速混合机 聚酰胺熔体 拉伸热定型 连续氮气 耐磨性能 熔融状态 制备工艺 干燥机 喷丝头 充填 高弹 共混 加热 柔软 制备 挤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酰胺共混纤维,所述聚酰胺共混纤维含有聚酰胺6、聚酰胺66中至少一种,所述聚酰胺共混纤维还含有长碳链聚酰胺5X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聚酰胺共混纤维由聚酰胺树脂原料按照比例在高速混合机中混合均匀,然后在真空转鼓干燥机或连续氮气充填干燥机中进行干燥,将共混聚酰胺树脂加热至熔融状态,形成聚酰胺熔体,通过喷丝头挤出,形成初生丝,对所述初生丝进行拉伸热定型处理后得到。本发明的聚酰胺共混纤维制备工艺简单,所得产品除了具有一般聚酰胺共混纤维的强度,还具有柔软、高弹、耐磨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酰胺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聚酰胺共混材料。
背景技术
聚酰胺,俗称尼龙,是分子主链上含有重复酰胺基团-[NHCO]-的热塑性树脂的总称,美国杜邦公司最先开发,于1939年实现工业化,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且易于加工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的主要品种是聚酰胺6和聚酰胺66,此外还有聚酰胺11、12等,以及多种共聚物。聚酰胺6/66共聚物因其高强度和高弹性而受到关注。
申请号为CN201611101326.9(公开日2017-03-15)的专利公开了一种自卷曲尼龙长丝及其制备方法,其自卷曲尼龙长丝由尼龙均聚物和尼龙共聚物形成共混结构或者复合结构,并在湿热环境下通过收缩性的不同形成永久性的卷曲结构。将尼龙均聚物和尼龙共聚物通过共混或者复合纺丝方法,通过控制具有部分相容尼龙聚合物之间对热和热水收缩率的差异,得到具有卷曲性能的尼龙长丝纤维产品,尼龙均聚物选自尼龙6、尼龙66、尼龙12、尼龙1010中的一种,尼龙共聚物选自尼龙6、尼龙66、尼龙10、尼龙12、尼龙1010中聚合单体至少两种的共聚物。其制备方法为:首先选取一种尼龙均聚物,然后选取含有该均聚物单体的尼龙共聚物,最后将两种尼龙进行共混或复合制备卷曲长丝,采用共聚和共混相结合方法,其加工繁琐,生产成本投入较大,且选取的尼龙6、尼龙66、尼龙12、尼龙1010制备的纤维弹性与耐磨性能不够理想。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等问题,同时提高纤维的柔软性、弹性、耐磨性,本发明提供一种聚酰胺共混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柔软、高弹、耐磨性能好的聚酰胺共混纤维。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述聚酰胺共混纤维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述聚酰胺共混纤维的应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聚酰胺共混纤维]
一种聚酰胺共混纤维,所述聚酰胺共混纤维含有聚酰胺6、聚酰胺66中至少一种,所述聚酰胺共混纤维还含有长碳链聚酰胺5X中的一种或多种。
聚酰胺5X由1,5-戊二胺和长碳链二元酸为单体聚合得到。
1,5-戊二胺由生物基原料通过发酵法或酶转化法制备而成。
长碳链二元酸可以由生物基原料通过发酵法或酶转化法制备而成。
长碳链二元酸包括C10-20的脂肪族长碳链二元酸,即:脂肪族长碳链二元酸的碳原子数目(即X)可以≥10,优选为12-20,更优选为13-18。
具体而言,长碳链二元酸可以包括:癸二酸、十一碳二元酸、十二碳二元酸、十三碳二元酸、十四碳二元酸、十五碳二元酸、十六碳二元酸、十七碳二元酸、十八碳二元酸、马来酸和Δ9-1,18十八烯二元酸。
长碳链聚酰胺5X的结构式如下:
本发明所述的聚酰胺5X,m=5,n=10、11、12、13、14、15、16、17、1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凯赛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凯赛生物产业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凯赛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凯赛生物产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6682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