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码坯自动拉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75021.1 | 申请日: | 2017-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9765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7 |
发明(设计)人: | 贾明才;李金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宾康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61/00 | 分类号: | B65G6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远同律师事务所 31307 | 代理人: | 张坚 |
地址: | 450002 河南省郑***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夹手 拉筋 拉筋装置 相邻水平 码坯 水平伸缩机构 方向水平 生产现场 水平布置 码垛盘 移动 搭接 倒垛 生产成本 不平 维护 | ||
一种码坯自动拉筋装置,包括:拉筋梁,所述拉筋梁水平布置;第一夹手组以及第二夹手组,所述第一夹手组沿拉筋方向位于所述第二夹手组的前侧,所述第一夹手组包括可在所述拉筋梁上调整相邻水平间距的至少四个夹手,所述第二夹手组包括可在所述拉筋梁上调整相邻水平间距的至少三个夹手;用于带动所述第一夹手组以及第二夹手组在所述拉筋梁上沿所述拉筋方向水平移动以进行拉筋的第一水平伸缩机构。本发明设计新颖、结构简单、维护简单、生产成本低廉、减少了繁重的人工拉筋人工,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自动拉筋功能,实现了垛与垛之间的真正搭接,避免了生产现场由于移动或码垛盘不平而造成倒垛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码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码坯自动拉筋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公用的自动码坯机,大多都没有自动拉筋功能,由于移动或码垛盘不平而造成倒垛现象非常突出,特别是砖在隧道窑中烘干或烧结过程中出现倒垛造成无法移动,严重时会造成隧道窑损坏停产的重大损失。为了不造成倒垛制砖行业许多厂家采用2-3人进行人工手动拉筋。
在用的一些自动码坯机也有采用自动拉筋技术的,其中大多是采用相邻夹手组之间相向移动,由于夹手要占一定空间位置,实现不了砖垛之间的真正搭接,效果不理想避免不了倒垛现象的发生,如图5所示,码垛放置于隧道窑3的码垛盘4上,尽管拉筋层11的码垛5、6之间、码垛7、8以及码垛9、10之间有相对拉筋,但有间隙。
发明内容
基于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码坯自动拉筋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码坯自动拉筋装置,包括:
拉筋梁,所述拉筋梁水平布置;
第一夹手组以及第二夹手组,所述第一夹手组沿拉筋方向位于所述第二夹手组的前侧,所述第一夹手组包括可在所述拉筋梁上调整相邻水平间距的至少四个夹手,所述第二夹手组包括可在所述拉筋梁上调整相邻水平间距的至少三个夹手;
用于带动所述第一夹手组以及第二夹手组在所述拉筋梁上沿所述拉筋方向水平移动以进行拉筋的第一水平伸缩机构,所述第一水平伸缩机构固定于所述拉筋梁上,且与所述第一夹手组以及第二夹手组连接。
所述第一夹手组还包括第二水平伸缩机构以及第三水平伸缩机构,所述至少四个夹手分别为第一主动夹手、第一从动端部夹手、第二主动夹手以及至少一个第一从动中间夹手,所述第一主动夹手、第一从动端部夹手以及第一从动中间夹手位于所述第二主动夹手的后侧,且所述第一从动中间夹手位于第一主动夹手以及第一从动端部夹手之间,所述第一主动夹手与第一从动端部夹手之间的相邻夹手间均通过调整带连接,所述第二水平伸缩机构固定于第一主动夹手上,且与第一从动端部夹手连接,所述第三水平伸缩机构连接于第二主动夹手与相邻夹手之间,所述调整带的长度大于砖坯的宽度。
所述第一夹手组的夹手为四个,四个夹手分别为第一主动夹手、第一从动端部夹手、第二主动夹手以及第一从动中间夹手,所述第一主动夹手、第一从动中间夹手、第一从动端部夹手以及第二主动夹手由后至前依次布置,所述第一从动中间夹手分别通过调整带与第一主动夹手以及第一从动端部夹手连接,所述第二水平伸缩机构固定于第一主动夹手的前侧,且与第一从动端部夹手连接,所述第三水平伸缩机构固定于所述第二主动夹手的后侧,且与第一从动端部夹手连接。
所述第二夹手组还包括第四水平伸缩机构,所述至少三个夹手为第三主动夹手、第二从动端部夹手以及至少一个第二从动中间夹手,所述第二从动中间夹手位于所述第三主动夹手以及第二从动端部夹手之间,所述第三主动夹手与第二从动端部夹手之间的相邻夹手间通过调整带连接,所述第四水平伸缩机构固定于所述第三主动夹手上,且与第二从动端部夹手连接,所述调整带的长度大于砖坯的宽度。
所述第二夹手组为五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宾康重工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河南宾康重工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7502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