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长臂的汽车转向节弯曲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85581.5 | 申请日: | 2017-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9520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6 |
发明(设计)人: | 张运军;夏巨谌;杨杰;陈天赋;余国林;邓庆文;张宏涛;黄明江;周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7/12 | 分类号: | B21D37/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41700 湖北省襄阳市谷***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上模板 下模板 汽车转向节 弯曲模具 上导套 下导套 转向节 带长 拉杆 伸入 加工技术领域 液压传动系统 滑动连接 结构科学 模板移动 模具对齐 上下两侧 弯曲零件 拉杆套 上凹模 上导柱 弯曲模 下凹模 下导柱 拉起 穿过 加工 保证 | ||
本发明涉及转向节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长臂的汽车转向节弯曲模具,包括下模板、中模板、上模板和液压传动系统,所述中模板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上导套、下导套,所述上模板设置有伸入所述上导套的上导柱,所述下模板设置有伸入所述下导套的下导柱,所述中模板下方设置有上凹模,所述上模板设置有穿过所述中模板的弯曲模,所述上模板设置有用于拉起中模板的拉杆,所述拉杆通过拉杆套与所述上模板滑动连接,所述下模板设置有下凹模,本发明结构科学,解决了加工转向节时,弯曲零件较长,弯曲的行程较大,使得上模板相对中模板移动的距离较大,难以保证模具对齐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向节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带长臂的汽车转向节弯曲模具。
背景技术
转向节是汽车的主要零件之一,通过多个零件将制动系统、转向系统、悬架系统有效地连接起来,起着转向和承载的双重任务,是汽车底盘重要的安全件。转向节使汽车稳定行驶并灵敏传递行驶方向,同时需要承受汽车前部载荷,支承并带动前轮绕主销转动而使汽车转向。在汽车行驶状态下,它承受着多变的冲击载荷,因此,要求其具有很高的强度。
现有的转向节一般包括杆部、耳部、盘部,其中耳部包括长耳和短耳,对于部分转向节,其设置有弯臂,需要通过弯曲模具进行压弯,如本申请人申请的专利号为2015104032824,专利名称为“带转向节臂的整体式转向节锻造工艺”的中国发明专利,其在锻造过程中对弯臂压弯。但是现有技术中对于带长臂的转向节难以进行弯曲加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带长臂的汽车转向节弯曲模具,其解决了弯曲零件较长,弯曲的行程较大,使得上模板相对中模板移动的距离较大,难以保证模具对齐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带长臂的汽车转向节弯曲模具,其包括下模板、中模板、上模板和液压传动系统,所述中模板上下两侧设置有两组分别位于同一直线的上导套、下导套,所述上模板设置有伸入所述上导套的上导柱,所述下模板设置有伸入所述下导套的下导柱,所述中模板下方设置有上凹模,所述上模板设置有穿过所述中模板的弯曲模,所述上模板设置有用于拉起中模板的拉杆,所述拉杆通过拉杆套与所述上模板滑动连接,所述下模板设置有下凹模,所述下凹模内设置有避开转向臂弯曲路径的模腔,所述弯曲模下行至最低点时,所述弯曲模与所述下凹模之间形成转向臂挤压型腔。
优选的,所述液压传动系统包括油缸、低压油泵、单向阀、高压溢流阀、截止阀、第一油箱、第二油箱、第三油箱,所述油缸设置于所述中模板的上侧,所述上模板设置有与所述油缸对应的活塞杆,所述第一油箱依次通过低压油泵、单向阀连通至油缸,所述油缸通过高压溢流阀连通至所述第二油箱,第三油箱通过截止阀与所述油缸连通。
优选的,所述油缸为四个,分布于所述中模板的四角。
优选的,所述上模板与中模板之间设置有限制所述弯曲模下行行程的限位块。
优选的,所述上导柱、下导柱分别通过限位螺栓与所述上模板、下模板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一种带长臂的汽车转向节弯曲模具,其包括下模板、中模板、上模板和液压传动系统,所述中模板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上导套、下导套,所述上模板设置有伸入所述上导套的上导柱,所述下模板设置有伸入所述下导套的下导柱,所述中模板下方设置有上凹模,所述上模板设置有穿过所述中模板的弯曲模,所述上模板设置有用于拉起中模板的拉杆,所述拉杆通过拉杆套与所述上模板滑动连接,所述下模板设置有下凹模,本发明结构科学,解决了加工转向节时,弯曲零件较长,弯曲的行程较大,使得上模板相对中模板移动的距离较大,难以保证模具对齐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带长臂的汽车转向节弯曲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带长臂的汽车转向节弯曲模具的液压传动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未经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8558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