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工业4.0技术平台的智能装配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38790.1 | 申请日: | 2017-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912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0 |
发明(设计)人: | 王家海;钱俊磊;陈煜;沈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P19/00 | 分类号: | B23P19/00;B23P2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25 | 代理人: | 赵志远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工业 4.0 技术 平台 智能 装配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装配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工业4.0技术平台的智能装配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大部分企业采用手工装配,根据对应的产品装配指导书进行分步装配。以某种电磁阀为例,其人工装配流程包含:
一、预装配步骤:
1)将阀体摆放在预装配台上,平整安装好R型圈。
2)按照装配说明将阀芯装入阀体中,要求用力均匀平滑地装入,阀芯的运动应无卡滞现象。
3)在阀体表面安装好标牌并敲上装配者的钢印。
4)输送至最终装配。
二、最终装配步骤:
1)将已装配好阀芯的阀体放上装配夹具并将夹具旋转90度,在有线圈的一面按照装配说明依次放入垫片(垫片有圆弧倒角的一面朝上且放平,即光面朝上),弹簧,芯管(芯管必须手动旋入阀体挤压螺纹再用气动工具旋紧),线圈(检查线圈型号,电压值是否对应),O型圈,螺母,并用相应的气动工具拧紧。
2)将夹具旋转180度,在有堵头的一面按照装配说明依次放入垫片(垫片有圆弧倒角的一面朝上且放平,即光面朝上),弹簧,堵头,并用相应的气动工具拧紧。
3)将夹具旋转90度,松开夹具拿下装配完的阀,输送至最终测试。
三、最终测试步骤:
1)将阀放上测试夹具,放下安全防护罩,输入测试者名字,测试阀的物料号和定单号以上信息,开始自动测试。如果测试中有问题,将问题阀放入黄盒子等待质检处理。
2)将测试通过的阀拿下测试夹具,敲上测试者的钢印,如果必要,在P口安装节流堵,接着安装底部的塑料保护盖板并逐个检查“R”型圈是否有遗失,如有遗失立即补充。最后放入小车输送至下道包装工序。
随着劳动人口的减少,这种手工生产方式必然会导致高昂的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基于工业4.0技术平台的智能装配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基于工业4.0技术平台的智能装配系统,包括:
零件装配点和零件输送设备;
还包括:
零件识别模块,设于零件装配点处和零件输送设备上,用于识别零件的种类和数量;
图像匹配模块,设于零件装配点,用于检测零件的装配结果是否正确。
所述零件输送设备包括用于将零件总零件的装载点送至零件装配点的传送带,以及用于装载零件的物料盒,零件置于物料盒上后,由所述传送带送至零件装配点。
所述物料盒上设有LED灯,所述装配系统还包括PLC控制模块,且该PLC控制模块与各物料盒上的LED灯连接。
所述零件识别模块包括多个射频读写器,以及设于各物料盒上的可擦写射频标签,所述射频读写器至少设置于零件装配点以及零件的装载点;
零件被装载至物料盒中时,位于零件的装载点上的射频读写器在物料盒上的可擦写射频标签中写入零件信息,待物料盒至零件装配点后,由位于零件装配点的射频读写器读取物料盒中所放置的零件信息。
所述零件信息包括零件的种类和数量。
所述装配系统还包括接收装配信息的平板电脑控制模块,该平板电脑控制模块与零件输送设备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零件识别模块识别零件的种类,从而实现智能工业中的识别任务,同时通过图像匹配模块实现装配的校验,提高整个装配的智能化程度。
2)通过物料盒作为载体运送零件,在避免零件和传送带互相损伤的问题的同时,也可以作为根据零件的特点改变形态进而提高零件的输送效率。
3)用PLC控制模块来控制物料盒上LED灯的亮灭来辅助工人拿取零件,具有较好的用户体验。
4)通过射频技术实现物品识别,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系统总体功能结构图;
图3为RFID读写器及托盘模型示意图;
图4为装配流水线布局简易示意图;
图5为阀体装配的PLC控制流程示意图;
图6为阀体装配的控制流程示意图;
其中:1、零件输送设备,2、零件识别模块,3、零件装配点,4、图像匹配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3879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