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座椅靠背框架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52289.0 | 申请日: | 2014-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1919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0 |
发明(设计)人: | 藤田乡诗;日向野祐辅;佐野浩司;津田敏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N2/42 | 分类号: | B60N2/42;B60N2/427 |
代理公司: | 11200 北京君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余长江 |
地址: | 日本埼玉县朝***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用座椅 座椅靠背框架 连结线 按压 侧边框架 所处位置 移动量 延伸 荷重 胸椎 连结 施加 移动 | ||
提供一种作为车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框架,通过简化的构成,降低在车辆受到冲击时施加于就座者的荷重的框架。座椅靠背框架(1)具备连结侧边框架(15)的连结线(21),连结线(21)的中央部分以面向车用座椅(S)的前方延伸的方式弯曲,在车辆后面冲击,就座者面向车用座椅(S)的后方移动时,该面向前方延伸的部分按压在就座者的背部中胸椎所处位置的部分,减少该部分的后方移动量。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480047873.6(PCT/JP2014/073230)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构成车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骨架的座椅靠背框架,特别是涉及可减少车辆冲击时的负荷荷重的座椅靠背框架。
背景技术
关于车用座椅,谋求针对车辆后面冲击时就座者向后方移动并向座椅内下沉的现象(以下,下沉现象)的对策,其中,在下沉现象中作为减少施加于就座者的荷重的措施,开发了例如专利文献1和2所示的技术。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的技术,都是考虑了下沉现象时的就座者胸部的下沉量(即,向后方的移动量)而被开发的。
简单地说,如图9所示,在下沉现象时就座者胸部的下沉量(图9中,以空心粗线箭头表示),比颈部和腰部等其它部位大。由于这样的下沉量的差异,就座者的姿势变成所谓的猫背姿势,作为来自座椅的反力的前方荷重(图9中,以实心粗线箭头表示)施加给就座者。此前方荷重为车辆后面冲击时的负荷荷重,以下也简称为荷重。图9为表示一般下沉现象的样子的图,表示就座者胸部的下沉量变大的样子。
针对上述问题,专利文献1公开的车用座椅中,在座椅靠背中与就座者胸部对应的部位配置有能量吸收盒,且在头枕的特定位置也配置有能量吸收体。并且,专利文献1中,通过将上述能量吸收盒及能量吸收体的回弹特性(回弹速度、回弹开始时间)加入座椅靠背衬垫、头枕的特性中并进行相对的调整,缩短回弹时的就座者头部的回弹速度和就座者胸部的回弹速度之间的速度差、以及就座者头部的回弹开始时间和就座者胸部的回弹开始时间之间的时间差。根据这样的构成,可有效减轻车辆后面冲击时作用于就座者的荷重。
另外,专利文献2公开的车用座椅中,座椅靠背框架上设置有可动框架,车辆后面冲击时可动框架的下部从前方朝上后方侧弧形旋转,且以可动框架的上部向前方移动的方式构成。另一方面,如果可动框架的上部向前方移动,与此联动,头枕向前方移动。并且,专利文献2中,车辆后面冲击时就座者胸部由于冲击慣性力向座椅靠背下沉,利用此动作,可动框架的下部弧形旋转,以与此联动的形式,头枕进行与车辆后面冲击时的就座者头部的举动相应的动作。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减小下沉现象时就座者胸部的下沉量和就座者头部的下沉量之间的差,结果,可有效减轻在车辆冲击时作用于就座者的荷重。
专利文献1:特开平10-119616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5-886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专利文献1及2中,为了实现减轻下沉现象时给就座者的荷重,需要能量吸收盒及能量吸收体或可动框架及其附属部件,导致座椅构造复杂化,且配件数量增加。因此,作为减轻车辆冲击时的荷重的措施,需要简化的构造。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得到的,其目的在于,作为构成车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骨架的座椅靠背框架,提供一种可通过简化的构造减轻在车辆冲击时施加于就座者的荷重的框架。
所述课题通过下述方式解决。根据本发明的座椅靠背框架,为构成支持车用座椅的就座者背部的座椅靠背的骨架的座椅靠背框架,具备由于车辆冲击所述就座者向所述车用座椅的后方移动时,按压在所述就座者背部中胸椎所处位置的部分并减少该部分的后方移动量的移动量减少部件。
上述构成为通过在车辆冲击时按压就座者胸部且减少该部分的下沉量(后方移动量)来减轻施加于就座者的荷重的构成。即,如果为按上述那样构成的座椅靠背框架,由于具备车辆冲击时按压就座者胸部的部件,可通过较简易的构成减轻施加于就座者的荷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5228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