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颗粒耦合探针体系在ctDNA高灵敏检测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61877.0 | 申请日: | 2017-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968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4 |
发明(设计)人: | 胡萍;施剑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6818 | 分类号: | C12Q1/6818 |
代理公司: | 上海瀚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1 | 代理人: | 曹芳玲;郑优丽 |
地址: | 20005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颗粒 耦合 探针 体系 ctdna 灵敏 检测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纳米颗粒耦合探针体系在ctDNA高灵敏检测中的应用,纳米颗粒耦合探针材料体系由第一探针和第二探针组成,第一探针的表达式为MNP@X‑DNA1,其中MNP为磁性纳米颗粒内核,X为包覆在磁性纳米颗粒内核的亲水性壳层,DNA1为修饰在亲水性壳层上的能够与目标循环肿瘤DNA的第一部分互补的第一互补核酸链,第二探针的表达式为Rep‑DNA2,其中Rep为能用ICP‑MS检测的报告元素形成的报告元素内核,DNA2为修饰在报告元素内核上的能够与目标循环肿瘤DNA的第二部分互补的第二互补核酸链。本发明的双纳米探针MNP@X‑DNA1与Rep‑DNA2的制备简单、可控、易重复。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用生物纳米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ctDNA检测用纳米颗粒耦合探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肿瘤产生的第一步是基因突变,癌症归根结底是一种基因病。随着癌症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在癌症患者的外周血中检测到与肿瘤细胞一致的突变基因,即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ctDNA是由肿瘤细胞释放到血液循环系统中的基因碎片,是癌症散落在血液中的“信息密码”。癌症的分期直接与血液中的ctDNA浓度相关,中晚期患者ctDNA浓度显著高于早期或者超早期患者。ctDNA浓度随肿瘤发生发展而升高,因肿瘤得到控制而降低,是一类高敏感性、高特异性的肿瘤血液标记物。ctDNA浓度的变化要远早于影像学等手段检测到肿瘤组织的变化。与传统的影像学诊断、内窥镜检查以及病理学诊断相比,对ctDNA的精准分析能实时监测病人体内肿瘤负荷的动态信息,可更加敏感地发现疾病的变化,更加科学、迅速的评价某一治疗方案的效果,优势显著。最为重要的是,对ctDNA的监测只需要抽取患者少量外周血,对患者没有副作用,可实现多次实时高频监测。因此,ctDNA的检测及其生物学指标的研究将有可能为临床肿瘤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及跟踪随访提供一系列方便、快捷、特异、无创的检测手段。ctDNA检测是一种新型无创的“液体活检”方式,有望弥补现有临床诊断方法的不足,提供从肿瘤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的分析平台,为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基于ctDNA检测的无创的“液体活检”技术有望取代侵入性的“组织活检”用于肿瘤治疗进展的监测,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价值。
ctDNA检测是肿瘤早期筛查的绝佳方式,但是在肿瘤发生的早期、超早期甚至细胞阶段,血液中的ctDNA浓度极低(10~180ng.ml-1),如何检测出早期癌症患者血液中极低含量的ctDNA是首要技术难点。这对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外,病人的血清成分异常复杂,ctDNA只占血液系统中总核酸中的0.01%-1%,因此要实现ctDNA的高灵敏度检测,另一技术难点就是如何避免严重的背景基因干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ctDNA检测的研究。已经报道的检测方法主要是基于两个思路,一是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大幅度扩增ctDNA,使之达到可以检出的浓度。包括数字PCR和BEAMing技术。数字PCR可用于评估和检测血浆中的ctDNA的特异性突变,可用于绝对定量,灵敏度可达单个核酸分子,检测限低至0.001%。BEAMing技术结合数字PCR与流式技术来确定突变情况,灵敏度达到0.005%。另一个现有的检测思路是直接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或者PCR扩增后再进行测序,包括标记扩增深度测序(TAM-Seq),癌症个体化深度测序(CAPP-Seq),全基因组测序,全外显子测序等。TAM-Seq是先利用特异性引物进行循环的目标区域扩增,再利用不同特性的接头标签进行二次扩增,然后进行双向重复测序。CAPP-Seq利用定制化的突变位点库作为“筛选器”,对样本进行靶向捕获后再进行超深度测序,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618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外部加压毛细管电泳接口装置及检测物质的方法
- 下一篇:生物分子磁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