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柴油发动机润滑油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69277.9 | 申请日: | 2017-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797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8 |
发明(设计)人: | 张倩;张辉;钟锦声;孙文斌;武志强;孙洪伟;王立华;张峰;徐杰;夏青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M169/04 | 分类号: | C10M169/04;C10M137/06;C10N40/25;C10N30/06;C10N30/04;C10N30/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柴油发动机 润滑油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柴油发动机润滑油组合物,包括抗氧抗磨剂、硼化丁二酰亚胺无灰分散剂、磺酸钙清净剂、硫化烷基酚钙清净剂、萘胺型抗氧剂、硫代氨基甲酸酯、分散型OCP黏度指数改进剂和润滑油基础油,所述抗氧抗磨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将硫磷酸与过氧化物反应,然后与含锌化合物进行皂化反应,收集油相产品;所述过氧化物和含锌化合物的总摩尔数是硫磷酸摩尔数的50~70%,其中过氧化物和含锌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20~20:1。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硫磷酸的结构为:
其中的R、R’分别独立地选自C4~C30的烷基。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氧化物选自无机过氧化物和/或有机过氧化物。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氧化物选自过氧化氢、过氧化钠、过氧化钾、过氧化钙、过氧化镁、过氧化锌、过一硫酸氢钾、2,2-过氧化二氢丙烷、2,5-二甲基-2,5-过氧化二氢己烷、2,2-双-(过氧化叔丁基)丙烷、2,2-双-(过氧化叔丁基)丁烷、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叔丁基)己烷、2,2-双-(4,4-二叔丁基过氧化环己基)丙烷、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2-乙基己酰)己烷、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3,5,5-三甲基己酰)己烷、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异壬酰)己烷和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苯甲酰)己烷中的一种或多种。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硫磷酸与过氧化物反应的温度为10~50℃。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锌化合物为氧化锌、氢氧化锌和醋酸锌中的一种或多种。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皂化反应的温度为70~100℃。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氧化物和含锌化合物的总摩尔数是硫磷酸摩尔数的55~65%,其中过氧化物和含锌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10~10:1。
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氧抗磨剂中Zn与P的质量比在0.01~0.95之间。
10.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氧抗磨剂占润滑油组合物总质量的0.1%~10%;所述硼化丁二酰亚胺占润滑油组合物总质量的1%~15%;所述磺酸钙清净剂占润滑油组合物总质量的0.2%-10%;所述硫化烷基酚钙清净剂占润滑油组合物总质量的0.2%-10%;所述萘胺型抗氧剂占润滑油组合物总质量的0.2%~10%;所述硫代氨基甲酸酯占润滑油组合物总质量的0.2%~10%;所述分散型OCP黏度指数改进剂占润滑油组合物总质量的0.2%-15%;所述润滑油基础油构成润滑油组合物的主要成分。
11.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硼化丁二酰亚胺中聚异丁烯部分的数均分子量为1000~3000;所述磺酸钙清净剂选自低碱值磺酸钙、中碱值磺酸钙和高碱值磺酸钙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硫化烷基酚钙清净剂选自低碱值硫化烷基酚钙、中碱值硫化烷基酚钙和高碱值硫化烷基酚钙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硫代氨基甲酸酯中的烷基为C1~12烷基;所述的润滑油基础油选自API I、II、III、IV和V类润滑基础油中的一种或多种。
12.一种柴油发动机润滑油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11之一中所述的抗氧抗磨剂、硼化丁二酰亚胺无灰分散剂、磺酸钙清净剂、硫化烷基酚钙清净剂、萘胺型抗氧剂、硫代氨基甲酸酯、分散型OCP黏度指数改进剂分别加入到润滑油基础油中,或将权利要求1-11之一中所述的抗氧抗磨剂、硼化丁二酰亚胺无灰分散剂、磺酸钙清净剂、硫化烷基酚钙清净剂、萘胺型抗氧剂、硫代氨基甲酸酯、分散型OCP黏度指数改进剂混合制成复合剂再加入到润滑油基础油中混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69277.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