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红外触控模组和触控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70902.1 | 申请日: | 2017-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786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发明(设计)人: | 倪欢;李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2 | 分类号: | G06F3/042;G06F3/041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2 | 代理人: | 张京波;曲鹏 |
地址: | 10001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 模组 显示装置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红外触控模组和触控显示装置。红外触控模组包括红外发射单元和层状结构的触控结构单元,所述红外发射单元和触控结构单元相对设置,所述红外发射单元用于发射红外光,所述触控结构单元用于在被触摸时通过改变红外光透过率来确定触摸位置。通过采用层状结构,有效降低了红外触控模组的厚度,实现了薄型化,使得红外触控模组可以与显示面板形成ON‑Cell或IN‑Cell结构。由于红外触控模组是通过改变触摸位置的红外光透过率来确定触摸位置,因此可以实现多点触控。本发明实施例有效克服了现有红外线触摸屏厚度较大以及不能实现多点触控的缺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红外触控模组和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触控技术是人机交互过程中的重要纽带,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显示装置均需要触控技术的支持。现有触控技术主要有电容式、电阻式、超声波式和红外式等。其中,由于电容式和电阻式触控技术都有其最佳使用环境,在非正常环境下,例如遇到强烈的电磁干扰时,便会影响这两种触控技术的使用效果,造成误判。相比之下,红外式触控技术则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不仅抗外界电磁波干扰能力强,而且使用寿命长,因此红外式触控技术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
目前,现有红外线触摸屏(Infrared Touch Screen)的主要实施方式是,在触摸屏外框上设置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探测器,在屏幕表面形成红外线探测网,即形成纵横排列的密集红外线矩阵,触控操作的物体(比如手指)可以改变触摸位置的红外线,利用红外探测器扫描探测红外线是否被阻挡来定位触控位置。然而,在触摸屏外框上设置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探测器,不仅增加了触摸屏的厚度,不利于显示装置的轻薄化,而且不能实现多点触控,限制了红外式触控技术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红外触控模组和触控显示装置,以克服现有红外线触摸屏厚度较大和不能实现多点触控的缺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红外触控模组,包括红外发射单元和层状结构的触控结构单元,所述红外发射单元和触控结构单元相对设置,所述红外发射单元用于发射红外光,所述触控结构单元用于在被触摸时通过改变红外光透过率来确定触摸位置。
可选地,所述触控结构单元包括干涉滤光层和红外感应层,所述干涉滤光层用于透射所述红外发射单元发射的红外光,被触摸时在触摸位置产生变形,改变触摸位置处红外光的透过率;所述红外感应层设置在所述干涉滤光层远离红外发射单元的一侧,用于接收从所述干涉滤光层透射的红外光,根据透射的红外光的强度变化确定触摸位置。
可选地,所述干涉滤光层包括多个第一透过层和多个第二透过层,所述第一透过层和第二透过层交替设置,所述第一透过层和第二透过层的厚度为3~5μm,所述第一透过层的折射率大于第二透过层的折射率。
可选地,所述干涉滤光层包括面状结构的红外长波干涉滤光膜或条状结构的红外短波干涉滤光膜。
可选地,所述红外感应层包括条状结构的多个第一接收单元和多个第二接收单元,所述第一接收单元与所述第二接收单元交叉绝缘设置,所述第一接收单元和第二接收单元用于接收透过所述干涉滤光层的红外光,并将接收到的红外光进行光电转换,形成电流。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上述的红外触控模组。
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为液晶显示面板,所述红外触控模组设置在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上;
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背光源作为所述红外触控模组的红外发射单元,所述背光源中设置有红外荧光粉;或者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彩膜基板上设置红外荧光层,作为所述红外触控模组的红外发射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7090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