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LTE系统接纳控制判决中的接入抢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78917.2 | 申请日: | 2017-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118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5 |
发明(设计)人: | 王红娟;施渊籍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熊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熊猫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36/24 | 分类号: | H04W36/24;H04W74/08;H04W76/50;H04W76/18;H04W76/27;H04W76/36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向妮 |
地址: | 21001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lte 系统 接纳 控制 判决 中的 接入 抢占 方法 | ||
1.一种LTE系统接纳控制判决中的接入抢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统计基站当前资源的使用情况,包括激活承载数、连接态UE数和上下行物理资源块PRB利用率;并实时更新上下行物理资源块PRB利用率;
将统计到的当前资源使用情况与运营商设置的各资源接纳控制的门限值进行比较,并判断是否满足触发接入抢占条件;
在满足触发接入抢占条件时,遍历所有连接态UE,寻找可被执行释放的UE;
在满足触发接入抢占条件且存在可被执行释放的UE时,根据请求接入的对象选择通过UE的业务类型、或者其承载的分配和保留优先级ARP和服务质量等级标识QCI信息来判决是否可以发起抢占,并在可以发起抢占时,释放寻找到的可被执行释放的UE并允许请求对象接入基站;
其中,请求接入的对象包括:用户在空闲态下的初始业务连接或接收到寻呼消息需要建立连接的用户、发送承载建立或承载修改请求的核心网、由其他小区切换到当前小区的连接态用户,并分别对应触发无线资源控制RRC抢占、承载抢占、切换抢占;
其中,触发无线资源控制RRC抢占的条件是:连接态UE数NUE达到接纳控制门限THUE;当满足触发无线资源控制RRC抢占条件且存在可被执行释放的UE时,根据无线资源控制RRC建立原因来判决是否可以发起抢占,并根据分配和保留优先级ARP选择低优先级的用户执行无线资源控制RRC释放;
触发承载抢占和切换抢占的条件是:激活承载数或者物理资源块PRB利用率达到接入门限值;当满足触发承载抢占条件且存在可被执行释放的UE时,根据新建承载与可被执行释放的UE的分配和保留优先级ARP和服务质量等级标识QCI信息的优先级比较结果来判决是否可以发起抢占;当满足切换抢占条件且存在可被执行释放的UE时,根据切换请求信息中承载与可被执行释放的UE的分配和保留优先级ARP和服务质量等级标识QCI信息的优先级比较结果来判决是否可以发起抢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入抢占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触发接入抢占标识判断是否满足触发接入抢占条件,触发接入抢占标识是:
当S=TRUE,满足触发接入抢占条件;
式中,NERAB、NUE、NPRB_UL、NPRB_DL分别表示当前激活承载数、连接态UE数、上行物理资源块PRB利用率和下行物理资源块PRB利用率;THERAB、THUE、THPRB_UL和THPRB_DL分别表示运营商设置的最大激活承载数、最大连接态UE数、上行物理资源块PRB利用率门限值、上行物理资源块PRB利用率门限值。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入抢占方法,其特征在于,可被执行释放的UE是指:允许被抢占且优先级最低的UE。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入抢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触发无线资源控制RRC抢占,根据分配和保留优先级ARP判断UE的优先级;在触发承载抢占和切换抢占时,根据分配和保留优先级ARP和服务质量等级标识QCI判断UE的优先级,且在判断UE优先级时,首先比较分配和保留优先级ARP,若分配和保留优先级ARP相同再比较服务质量等级标识QCI;分配和保留优先级APR取值越低,服务质量等级标识QCI优先级取值越低,则优先级越高。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入抢占方法,其特征在于,允许被抢占的用户是指除不允许被抢占的用户以外的连接态用户,不允许被抢占的用户包括UE属性被抢占能力Pre-emptionVulnerability为不能被抢占,UE的无线资源控制RRC建立原因为emergency或highPriority Access或mo-VoiceCall-v1280,或者UE被标记为VOLTE用户中的任意一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入抢占方法,其特征在于,无线资源控制RRC建立原因包括emergency、high Priority Access和mo-VoiceCall-v128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熊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熊猫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熊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熊猫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78917.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