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加工渣油原料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18567.1 | 申请日: | 2017-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059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2 |
发明(设计)人: | 施瑢;邵志才;邓中活;胡大为;戴立顺;聂红;杨清河;刘涛;孙淑玲;聂鑫鹏;任亮;赵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65/04 | 分类号: | C10G6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国平;顾映芬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工 渣油 原料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渣油加氢领域,公开了加工渣油原料的方法,包括:将含有原料渣油的第一物料引入至依次含有串联连接的保护反应区、加氢脱金属反应区和脱硫脱残炭反应区的固定床加氢装置中进行加氢反应,其中,所述脱硫脱残炭反应区中至少包括两个并联连接的反应器,分别为反应器A和反应器B,且来自所述加氢脱金属反应区的反应流出物在进入所述脱硫脱残炭反应区中的并联的反应器时,仅进入并联的反应器A和反应器B中的其中一个中。本发明的方法能够在线消除脱硫脱残炭反应器的催化剂上的积炭,从而延长运转周期以及实现卸剂容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渣油加氢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工渣油原料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原油的重质化日益严重,原油品种日益增多,对重质油品轻质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重质油品”指由拔头原油、石油渣油、油砂、沥青、页岩油、液化煤或再生油得到的高沥青质含量的烃类。
重质油品的加氢工艺是一种重油深度加工技术,该工艺是在氢气及催化剂的存在下,对渣油等重油进行加氢脱硫、加氢脱氮、加氢脱金属以及残炭转化和加氢裂化反应,所得到的加氢后的渣油可作为优质催化裂化的进料来生产轻质油品,以达到渣油最大限度的轻质化,实现无渣油炼厂。
到目前为止,渣油加氢已开发了四种工艺类型:固定床、沸腾床、浆液床和移动床。在四种工艺类型中,固定床工艺成熟,易操作,装置投资相对较低;产品氢含量增加较多,未转化渣油可作为RFCC进料,在四种工艺中该工艺的工业应用最多。
现有技术中,一般通过设置有多个加氢反应器实现对重质油品的加氢处理。渣油加氢处理催化剂的失活原因主要有两点:催化剂金属沉积失活和催化剂积炭失活。
在加工高金属(Ni+V)含量渣油原料时,与馏分油加氢催化剂失活不同的是,除结焦失活外,金属Ni和V的硫化物的沉积会造成渣油加氢催化剂失活。此外,渣油原料中多环芳烃类物质包括胶质、沥青质在催化剂表面吸附后缩合结焦形成积炭,引起催化剂失活。
对于胶体稳定系数较低的渣油原料,沥青质的缔合、聚沉给重油深加工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突出表现在沥青质的缔合、聚沉是热加工过程中生焦的必经阶段。为了抑制沥青质在催化剂上的析出并积炭,现有技术中大多采用高芳香性原料,利用相似相溶的物理原理,抑制渣油原料沥青质的析出。
CN102876373A公开一种延长加氢处理装置运转周期的方法,该方法在加氢处理催化剂的稳态失活阶段,将反应器降温,并将原料油切换成清洗油,维持较低的氢油比,以最大进油量冲洗催化剂床层;升高催化剂床层温度,并往清洗油中注入一定比例的阻垢剂,直至分馏塔塔底生成油中无固体焦炭颗粒时改循环操作;调整温度,并往清洗油中注入硫化剂对催化剂进行补充硫化,从而提高催化剂的活性。该方法以物理除焦为主,溶解软焦炭和吸附在催化剂上的聚合物,且装置需要降温,清洗和补硫时间较长,该装置不能进行正常生产。
CN102816598A公开一种减少渣油加氢处理装置脱残炭催化剂积炭的方法,该方法是在渣油加氢处理装置的脱残碳剂床层之前增加一个进料口,通过该进料口引入原料渣油重量的1~30%的高芳香度的催化裂化回炼油,增加原料油中逐渐析出的沥青质的溶解能力,从而减少催化剂上的积炭量。
CN102816595A一种催化裂化回炼油在渣油加氢处理-催化裂化组合工艺,该工艺在装置脱金属床层、脱硫剂床层和脱残炭剂床层之前分别增加一个进料口,将回炼油引入一个或多个进料口,延缓催化剂的积炭速度。但该方法将回炼油掺入渣油原料及其反应物中,渣油加氢不可避免有积炭产生,对消除保护反应器催化剂的积炭效果不明显。
CN101037618A公开一种结焦抑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结焦抑制剂是选自煤焦油、乙烯焦油、催化裂化回炼油、催化裂化油浆、催化裂化重油、催化裂化抽出油和焦化蜡油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烃类混合物的加氢改质产物,用于防止、延缓和消除石油炼制及石油化工过程中有关设备和管线中的结焦。该抑制剂需加入工作流体中,对消除积炭的效果有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1856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