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35582.7 | 申请日: | 2017-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7173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8 |
发明(设计)人: | 井川达贵;吉田信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F13/08 | 分类号: | F16F1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张晶;谢顺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结部件 限位壁 限位橡胶 后退面 基面 防振装置 变更 内装 | ||
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不变更连结部件与限位壁部之间的间隔而确保限位橡胶的厚度尺寸的防振装置。解决方案:连结部件(30)具备基面(36)及后退面(35),所述后退面(35)位于向比该基面(36)更远离限位壁部(11)的方向后退的位置,这些基面(36)及后退面(35)与限位壁部(11)相对,限位橡胶(80)具备内装有连结部件(30)的内装部(81),因此能够不变更连结部件(31)与限位壁部(11)之间的间隔而确保限位橡胶(80)的厚度尺寸。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振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能够不变更连结部件与限位壁部之间的间隔而确保限位橡胶的厚度尺寸的防振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汽车的防振装置,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装置,其具备:基座体(Mount Body),其具有安装在振动源侧的第一安装部件、安装在车身框架侧的第二安装部件、以及连结这些第一安装部件和第二安装部件之间并由橡胶状弹性体形成的防振基体;连结部件,其一侧紧固于第一安装部件且另一侧紧固于振动源侧;限位橡胶,其安装于该连结部件;保持部件,其保持第二安装部件;限位壁部,其配设于该保持部件并与连结部件之间隔开规定间隔而相对配置,并且在连结部件向弹跳方向位移时供限位橡胶抵接。
根据该防振装置,在向弹跳方向(第一安装部件接近第二安装部件的方向)输入大振幅的位移的情况下,限位壁部阻挡连结部件及限位橡胶而起到作为限位件的功能,能够限制过大的位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08-128410号公报(例如段落0033、图4等)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上述的现有的防振装置中,需要在连结部件与限位壁部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隔(向弹跳方向的限位间隙),但是不变更(扩大)该间隔就存在难以确保限位橡胶的厚度尺寸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不变更连结部件与限位壁部之间的间隔而确保限位橡胶的厚度尺寸的防振装置。
(二)技术方案以及有益效果
根据第一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连结部件具备基面及后退面,所述后退面位于向比该基面更远离限位壁部的方向后退的位置,这些基面及后退面与限位壁部相对,限位橡胶具备内装有连结部件的内装部,因此能够不变更连结部件与限位壁部之间的间隔而确保限位橡胶的厚度尺寸。
即,根据第一方案,连结部件与限位壁部之间,规定的间隔(向弹跳方向的限位间隙)能够由基面和限位壁部来形成,同时能够不变更该间隔,而与在后退面内装的内装部相应地确保限位橡胶的厚度尺寸。
根据第二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除了第一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所起到的效果,限位橡胶具备从与限位壁部相对的面突出设置的第一突部,该第一突部配设在与连结部件的后退面对应的位置,即与内装部对应的位置,因此,能够与之相应地确保限位橡胶部的厚度尺寸。其结果为,能够使容易使限位橡胶与限位壁部抵接时的弹簧常数阶段性地变化。
根据第三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除了第二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所起到的效果,限位橡胶具备第二突部,该第二突部从与限位壁部相对的面突出设置,且配置在与连结部件的基面对应的位置,第二突部与限位壁部之间的间隙尺寸设定得比第一突部与限位壁部之间的间隙更大,因此,能够使与连结部件的基面对应的区域的限位橡胶的厚度尺寸比与连结部件的后退面对应的区域的限位橡胶的厚度尺寸更小,并且,使后者的限位橡胶(第一突部)比前者的限位橡胶(第二突部)更先与限位壁部抵接。由此,由于能够使限位橡胶(第一突部及第二突部)从厚度尺寸较大处(即弹簧常数更低处)阶段性地与限位壁部抵接,因此能够实现在初期降低弹簧常数,而在后期提高弹簧常数这样阶段性的变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355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