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植物类中药材中的真菌毒素的高通量分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58372.X | 申请日: | 2017-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608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30 |
发明(设计)人: | 王少敏;季申;黄晓静;毛丹;苗水;胡青;毛秀红;夏晶;李丽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 |
主分类号: | G01N30/88 | 分类号: | G01N30/88;G01N30/06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31272 | 代理人: | 竺路玲 |
地址: | 20012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种植 物类 中药材 中的 真菌 毒素 通量 分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材分析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植物类中药材中的真菌毒素的高通量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真菌毒素,是真菌的有毒代谢产物,其中部分真菌毒素毒性巨大,甚至可引起致癌等强烈作用。众所周知,真菌毒素是食品和饲料中的重要污染物,现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列为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根源;并且,真菌毒素可通过直接摄取、吸入以及皮肤接触进入人体及牲畜体内,具有严重的慢性毒性,包括肝、肾毒性、致癌性、致突变性及致畸性等。例如,黄曲霉毒素B1因其极强的致癌性而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一类致癌物,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中药中也有真菌毒素污染的现象,危害确切,日益受到重视。中药材按类别可分为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其中植物类中药材品种最多,使用量最广泛。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各部位均可入药,该类药材对于贮存、运输的温湿度条件苛刻,存在潜在的发霉染菌从而污染真菌毒素的风险。据文献报道,已经发现中药中存在感染多种真菌毒素的现象。由于中药在我国使用量巨大,而绝大部分的中药处方涉及植物类中药材,同时部分中药材被公众认为具有保健作用,使用周期可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因此真菌毒素污染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尤其部分真菌毒素不易代谢而具有积蓄性,长期食用受真菌毒素污染的中药材易造成严重的慢性毒性,因此政府和公众对中药材中真菌毒素的污染日益重视。
植物类中药材中真菌毒素限量标准较少,急需制订,检测需求急剧增加。随着对真菌毒素的重视和研究的深入,目前已知的真菌毒素种类已高达400多种。国内外关注的毒素种类早已不局限于原先熟知的十余种,越来越多的文献报告各种真菌毒素的毒性研究结果,越来越多的真菌毒素被发现并确定其对人体有害。然而,虽然全球已有超过100个国家制定了有关真菌毒素的限量标准,但仅限于黄曲霉毒素等10余种真菌毒素,且集中于食品饲料领域,中药材中则只有黄曲霉毒素G1、G2、B1、B2四种限量规定。然而,随着对中药材安全性的日益重视,对中药材中各种真菌毒素的限量标准制订日益迫切,大量的基础检测数据急需收集。因此,快速、高效的真菌毒素检测方法急需建立一种真菌毒素的高通量分析方法。
不同种类真菌毒素化学结构不同,理化性质差异较大,因此,建立多种真菌毒素的高通量方法需要合理的色谱检测方法和有效的样品前处理方法。真菌毒素主要由5大类产毒真菌代谢产生,不同的真菌毒素化学结构不同,包括香豆素类衍生物,长链双酯类,类雌激素类,吲哚类生物碱衍生物,大环内酯类等,差异大,理化性质各不相同,这给建立高通量的真菌毒素检测方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超高效液相色谱与多级质谱联用技术(UHPLC-MS/MS)可对不同性质的真菌毒素同时进行检测,但同时检测毒素的种类越多,开发系统的色谱检测方法的难度越大。特别是,真菌毒素在中药材中通常以痕量甚至超痕量的形式存在,从而对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前处理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可见,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富集待测组分,同时尽可能多地去除干扰物以作为前处理的关键。
此外,中药材基质复杂,无法套用食品中真菌毒素检测的样品前处理和色谱检测方法,尤其多毒素高通量检测属于前沿研究,更需进一步创新。目前中药材领域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仍处在刚起步阶段,且主要集中于少数几种熟知的真菌毒素的研究。食品中真菌毒素的研究较早,而食品的主成分为水分、淀粉、蛋白质和油脂,可见食品基质相对简单;与此不同,中药材基质主要为干物质,富含植物的各种次生代谢产物,所以无法套用食品中真菌毒素检测的前处理和色谱检测方法,必须开发适用的新方法。
现有技术中,国内外针对中药材中真菌毒素的传统提取和净化方法主要有免疫亲和柱法、固相萃取技术法等。但商品化的免疫亲和柱也仅仅适用于最多10余种真菌毒素的样品前处理,且多合一的免疫亲和柱价格相当昂贵;固相萃取技术操作繁琐、费时且对技术人员要求较高。相比之下,近年来国际上出现的QuEChERS样品前处理方法凭借其成本低廉、高效、简单以及绿色安全的优势逐渐成为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未经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5837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