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体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07304.8 | 申请日: | 2017-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418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0 |
发明(设计)人: | 左国民;高适;张顺平;王学峰;李丹萍;张立功;王宁;周建梅;鲁胜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防化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27/12 | 分类号: | G01N2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进京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606 | 代理人: | 赵永辉 |
地址: | 102205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体 传感器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氧化物气敏元件阵列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气体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以气体传感器元件阵列为核心的电子鼻,是一种模拟生物嗅觉的分析仪器,可应用于食品质量检测与控制、环境监测、公共安全、医疗卫生和航空航天等各种气味分析场合。在所有电子鼻的气敏元件类型中,金属氧化物气敏元件因其具有敏感度高、响应时间快等优点,成为世界上产量最大,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气体传感器。金属氧化物形成气敏元件阵列(元件个数≥1)时,正常工作温度通常为200℃~300℃。目前,成熟的气敏膜制备方法为丝网印刷技术,其所得到的承载阵列气敏膜的基片尺寸一般为毫米级,因而阵列基片会有一定的热耗散。阵列的热耗散直接决定了阵列的功耗,然而携式设备对功率有严格限制,因此减小阵列热耗散是电子鼻设备可便携的前提。气体传感器的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功耗的大小。但是,目前传统的气敏元件阵列封装结构仍存在发热面积大,封装结构热功耗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气体传感器封装结构的发热面积大、热功耗高的问题,提供一种机械稳定好的金属氧化物气体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气体传感器包括基底以及多个气敏元件。所述基底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镂空部。每个所述气敏元件悬空设置于一个所述镂空部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敏元件包括基片、加热电极层、测试电极层以及气敏材料层。所述基片具有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基片悬空设置于所述镂空部。所述加热电极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测试电极层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气敏材料层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并覆盖所述测试电极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片与所述基底一体成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电极层为图案化电极,所述测试电极层也为图案化电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敏元件还包括至少两个连接臂。所述基片通过所述至少两个连接臂与所述镂空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镂空部为开设于所述基底的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体传感器进一步包括两个电极连接部,间隔固定设置于所述基片的两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极连接部包括排针固定座以及多个排针电极。所述排针固定座固定设置于所述基片,且所述排针固定座设置有多个排针孔。每个所述排针电极通过一个所述排针孔固定设置于所述排针固定座,用以与所述气敏元件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气体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个基底,所述基底包括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在所述第一表面间隔形成多个加热电极层;在所述第二表面间隔形成多个测试电极层,每个所述测试电极层与一个所述加热电极层相对所述基底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间隔形成多个气敏材料层,每个气敏材料层覆盖一个所述加热电极层;切割处理所述基底,使得所述基底形成多个镂空部,每个所述镂空部设置有一个所述加热电极层和一个测试电极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体传感器的制备方法还包括:在所述基底的两端固定设置两个排针固定座,每个所述排针固定座设置有多个排针孔;在每个所述排针孔中固定设置一个排针电极,并与所述气敏元件电连接。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气体传感器包括基底以及多个气敏元件。所述基底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镂空部。每个所述气敏元件设置于一个所述镂空部中。多个所述气敏元件与多个所述镂空部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基底上设置有所述气敏元件,所述基底与所述气敏元件没有接触的部位设置为所述镂空部,从而可以使得所述基底的面积变小。由于设置有所述镂空部的所述基底的面积变小,减小了所述气敏元件阵列封装结构的发热面积,进而降低了所述气敏元件阵列封装结构的热功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气体传感器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气体传感器整体结构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气体传感器的气敏元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气体传感器的基片的第一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气体传感器的基片的第二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气体传感器的气敏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气体传感器的气敏元件的电极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防化学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防化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0730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