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铁车辆的前端吸能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20230.1 | 申请日: | 2017-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1472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01 |
发明(设计)人: | 骆起;刘洪涛;王科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F19/04 | 分类号: | B61F19/04 |
代理公司: | 长春菁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2210 | 代理人: | 南小平 |
地址: | 130062 ***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铁 车辆 前端 装置 | ||
地铁车辆的前端吸能装置属于轨道车辆头车前端的防撞吸能装置领域,其包括活动防爬器、固定防爬器、吸能铝蜂窝、两个压溃管、两个分体式滑槽组成、两个退行导向滑轨和两个活动防爬器长螺栓。本发明的吸能铝蜂窝作为本发明整体结构中的第一级吸能元件,其直接承受由活动防爬器传递来的碰撞冲击力,通过吸能铝蜂窝自身的受压变形,将碰撞动能转化为变形内能和热量,从而实现吸能缓冲;两个压溃管则将作为第二级吸能缓冲装置,进一步吸收碰撞能量,从而实现对车体底架的进一步缓冲防护,并确保碰撞发生时,撞击能量能够按照预先给定的方向和顺序,按多级、顺次的方式顺序动作,保证吸能装置动作的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轨道车辆头车前端的防撞吸能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铁车辆的前端吸能装置。
背景技术
轨道车辆的头车前端,通常设有防撞吸能装置,现有的带有吸能装置的地铁车辆,其吸能装置通常均采用车体底架结构与吸能装置一体化设计的结构形式,该结构形式将吸能装置作为车体底架的一个固有组成部分,当列车前端放生碰撞时,车体的吸能装置连通车体底架一同承受撞击充量,并吸收为变形内能。但于此同时,也意味着车体底架和吸能装置的结构均遭到不可逆转的变形和破坏,即使在低速碰撞下,车体底架也不再具备更换可维护性,较轻微碰撞就造成车辆大修或报废,因此,该旧有的车体底架结构与吸能装置一体化设计的结构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列车采购用户对车辆安全性和可维护性的新要求。
为使地铁车辆在碰撞发生后,尤其是发生低速碰撞后,不至于直接报废或必须进行大修,急需研发一种具有多级吸能功能,且在车体底架未受冲击变形的前提下,其第一级的吸能装置容易更换或维修的新型列车前端吸能装置,以满足用户的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地铁车辆的前端吸能装置通常均采用车体底架结构与吸能装置一体化设计,吸能装置不分为多级,并且其底架和吸能装置的一体化结构不能对前端吸能装置单独更换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地铁车辆的前端吸能装置。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地铁车辆的前端吸能装置,其包括活动防爬器、固定防爬器、吸能铝蜂窝、两个压溃管、两个分体式滑槽组成、两个退行导向滑轨和两个活动防爬器长螺栓,所述固定防爬器的中段设有前端开口的铝蜂窝容纳内腔,吸能铝蜂窝嵌入固定防爬器的铝蜂窝容纳内腔中,活动防爬器的后端与固定防爬器的前端通过两个活动防爬器长螺栓固连,活动防爬器的后端将吸能铝蜂窝密封在固定防爬器的铝蜂窝容纳内腔中;两个压溃管均垂直固连于固定防爬器的后端;两个分体式滑槽组成对称地固连于固定防爬器左、右两端的外侧壁上;两个退行导向滑轨平行布置于固定防爬器的左、右两端,且每个退行导向滑轨均与一个对应的分体式滑槽组成滑动连接。
所述活动防爬器包括三个活动防爬器侧平板、两个活动防爬器侧立板、和活动防爬器中部立板,三个活动防爬器侧平板彼此平行,每个活动防爬器侧平板的左、右两端均与一个对应的活动防爬器侧立板焊接固连,其五者共同构成一个第一吸能箱体;所述活动防爬器侧平板的中线的中段均设有矩形通槽,活动防爬器中部立板顺次穿过三个活动防爬器侧平板各自的矩形通槽并与其三者均焊接固连。
所述固定防爬器包括左侧固定防爬器防撞箱体、右侧固定防爬器防撞箱体、铝蜂窝容纳内腔后端梁、铝蜂窝容纳内腔上盖板、铝蜂窝容纳内腔下盖板和两个滑槽固定座;所述铝蜂窝容纳内腔后端梁、左侧固定防爬器防撞箱体和右侧固定防爬器防撞箱体的内部均设有多块沿车体纵向的加强筋板;左侧固定防爬器防撞箱体和右侧固定防爬器防撞箱体互为镜像结构,其二者相对侧壁的后部通过铝蜂窝容纳内腔后端梁固连;铝蜂窝容纳内腔下盖板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左侧固定防爬器防撞箱体和右侧固定防爬器防撞箱体的二者相对侧壁的下边缘焊接,铝蜂窝容纳内腔下盖板的后端支撑铝蜂窝容纳内腔后端梁的下端,其二者焊接固连;铝蜂窝容纳内腔上盖板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左侧固定防爬器防撞箱体和右侧固定防爬器防撞箱体的二者相对侧壁的上边缘焊接,铝蜂窝容纳内腔上盖板的后端支撑铝蜂窝容纳内腔后端梁的上端,其二者焊接固连;压溃管的前端垂直固连于铝蜂窝容纳内腔后端梁的后端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202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地铁车体碳纤维复合材料枕梁
- 下一篇:一种轨道车辆及其制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