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2;5-二氰呋喃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28500.3 | 申请日: | 2017-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764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1 |
发明(设计)人: | 徐杰;徐永明;马继平;贾秀全;高进;苗虹;李晓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D307/68 | 分类号: | C07D307/68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116023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呋喃 氮源 制备 甲醛 氨气 催化剂作用 二腈化合物 聚合副反应 脱水催化剂 中间体亚胺 产品纯度 高效合成 高效制备 生物质基 副产物 羟胺盐 二肟 水解 羟胺 酰胺 脱水 | ||
一种2,5‑二氰呋喃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以羟胺或者羟胺盐为氮源,以2,5‑呋喃二甲醛为原料,经由2,5‑呋喃二甲醛二肟中间体并在催化剂作用下脱水,高效制备2,5‑二氰呋喃。该方法实现了活泼的生物质基呋喃类二腈化合物的高效合成,避免了以氨气为氮源时,中间体亚胺的聚合副反应。此外,以酸为脱水催化剂,抑制了腈进一步水解生成酰胺等副产物。该反应体系条件温和,操作简单,制得的2,5‑二氰呋喃产品纯度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2,5-二氰呋喃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以羟胺或者羟胺盐为氮源,以2,5-呋喃二甲醛为原料,经由2,5-呋喃二甲醛二肟为中间体并在催化剂作用下脱水,高效制备2,5-二氰呋喃。
背景技术
二腈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同型双功能团的分子,在精细化工和生物医药等领域有重要应用。二腈可用来合成二胺单体,二酰胺类药物,也可进一步合成共价型三嗪类骨架聚合物、聚苯并咪唑、聚脒等材料,用途广泛。目前,二腈可以由烃类化合物通过氨氧化反应制得,但由于烃类分子中的C-H键较为稳定,因而此类反应条件苛刻,过程繁琐。另外,也可通过氢氰酸或金属氰化物与二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以及二烯的氢氰化反应来合成二腈,但这些过程中需要使用剧毒的氰化物,同时由于反应的原子经济性不高,会产生大量的化学废弃物。因此,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的要求出发,开发一条由醇、醛类化合物,尤其是由生物质基的醇、醛类化合物制备二腈化合物的路线,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催化转化生物质资源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是缓解化石资源短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5-羟甲基糠醛(HMF)作为生物质基平台化合物,其催化转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利用催化反应将氮原子引入到HMF制备生物质基呋喃类含氮化合物,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含有芳香杂环的腈类化合物由于芳环的吸电子作用,氰基被进一步活化,与苯基腈类化合物相比,更易与亲核试剂反应。这就造成芳杂环腈类化合物的合成难度较大。本课题组开发的Cu(NO3)2/VOSO4催化体系实现了高效选择氧化5-HMF制备2,5-呋喃二甲醛。2,5-呋喃二甲醛进一步转化为2,5-二氰呋喃的反应,是合成含有呋喃环的二腈化合物的新路线,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2,5-二氰呋喃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以2,5-呋喃二甲醛为原料,经由2,5-呋喃二甲醛二肟中间体在催化剂作用下脱水,制备2,5-二氰呋喃。
本发明所述制备2,5-二氰呋喃的步骤包括:2,5-呋喃二甲醛肟化反应合成2,5-呋喃二甲醛二肟;2,5-呋喃二甲醛二肟在催化剂作用下脱水,得到2,5-二氰呋喃。
本发明所述的肟化反应步骤中,肟化试剂为盐酸羟胺、硫酸羟胺、羟胺溶液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肟化试剂(以氮原子计)与底物2,5-呋喃二甲醛的摩尔比例为2-6:1;反应溶剂为水、甲醇、乙醇、乙腈、二氯甲烷、N,N-二甲基甲酰胺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反应溶剂的用量与底物2,5-呋喃二甲醛的质量比例为1-103:1;添加剂为醋酸钠、碳酸钠、氢氧化钠、吡啶、氨水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添加剂的用量与肟化试剂(以氮计)的摩尔比例为1-3:1;肟化反应温度为20-200℃;肟化反应时间为0.1-24h。
本发明所述的脱水反应步骤中的脱水反应步骤中,以Amberlyst-15、MgO、CaO、α-MnO2、OMS-2、CeO2、Al2O3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为脱水催化剂,脱水催化剂与2,5-呋喃二甲醛二肟的质量比例为10-3-1:1;反应溶剂为甲苯、邻二甲苯、甲醇、乙醇、N,N-二甲基甲酰胺、乙腈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反应溶剂的用量与2,5-呋喃二甲醛二肟的质量比例为1-103:1;脱水反应温度为20-200℃;脱水反应时间为0.1-24h。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2850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