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近红外荧光成像小分子抗癌纳米药物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28576.6 | 申请日: | 2017-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120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2 |
发明(设计)人: | 邵敬伟;郭燕;林娟芳;许爱笑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1/56 | 分类号: | A61K31/56;A61K31/337;A61K9/107;A61K47/28;A61K41/00;A61P35/00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116 福建省福州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外 荧光 成像 分子 抗癌 纳米 药物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近红外荧光成像小分子抗癌纳米药物的制备方法,具体做法为用疏水性药物UA和PTX制备成纳米胶束,再以此纳米胶束为载体与亲水性的ICG共组装成纳米药物。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具有抗癌活性的UA、PTX和光敏剂ICG通过π‑π堆积静电力相互作用制备近红外荧光成像小分子抗癌纳米药物的制备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人工合成的载体纳米体系复杂、质控困难、作用机制不明确和代谢不清楚等问题,以达到光疗和化疗协同治疗肿瘤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抗癌活性的紫杉醇,一种具有抗癌活性的熊果酸和一种光敏剂吲哚菁绿共组装成纳米胶束,制备成一种近红外荧光成像小分子抗癌纳米药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肿瘤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但在世界范围内癌症的总体发病率及死亡率仍在不断上升,癌症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化疗方法存在毒副作用大等缺点,对患者身心造成极大地损伤。随着科技技术的迅速发展,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正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开发新材料和新药物用于靶向治疗肿瘤是日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纳米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前沿科技领域,并已在各学科的研究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纳米技术在制药领域的应用:纳米粒径化能增加药物吸收程度;纳米控释系统可以改善药物性质;纳米粒径级载体能够替代病毒载体;纳米机械装置可以辅助设计药物等,因此,将大大推动新药创制和医药健康领域的发展。在纳米技术的推动下光治疗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光治疗包括光动力治疗和光热治疗,把纳米技术与光治疗结合用于癌症的诊断与治疗也逐渐受到广泛的重视。纳米输送系统能提高光敏剂的光稳定性、水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同时能够调节光敏剂在体内的循环和分布,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光敏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新材料和新思路。但是纳米药物载体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载体的生物相容性和细胞毒性,而无载体的纳米药物输送系统既解决了纳米载体体系复杂、质控困难、作用机制不明确和代谢不清楚等问题又能提高光敏剂的光稳定性、水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同时无载体纳米输送系统既避免了引入载体对人体带来的毒副作用,同时又减轻额外的代谢负担。无载体纳米药物输送系统将是未来发展的热点。
熊果酸(Ursolic acid,UA),又名乌索酸,乌苏酸,属α-香树脂醇(α-amyrin)型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熊果酸以游离或糖苷的形式广泛分布在枇杷叶、冬凌草、夏枯草、山楂、熊果等大自然界的药用植物中。熊果酸也具有来源丰富、价格低廉等优点,因此,熊果酸在生物医药领域中具有良好的研发前景和应用价值,有望成为一种高效低毒的多用途药物。它具有化学预防作用、抗肿瘤活性作用、保肝、抗肝炎作用和抗菌、抗病毒作用。但是熊果酸的水溶性不好,没有靶向性,且生物利用度低等限制因素,使得其在国内外将其作为抗癌药物在临床上的开发应用受到较大阻碍。
紫杉醇(PTX)是从紫杉树皮中分离提取出的一种四环二萜类次生代谢产物,通过促进微管聚合和稳定已聚合微管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繁殖和转移并触发明显的细胞凋亡,是近几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新型广谱抗癌药,可广泛的应用于肺癌、卵巢癌、乳腺癌、胸腺癌、非小细胞肺癌、食道癌、头颈癌、睾丸胚胎癌、淋巴瘤的治疗。尤其是晚期卵巢癌的治疗。紫杉醇在水中的溶解度小,口服生物利用度差,使其临床使用受到了很大限制。为了降低不良反应,提高其疗效,国内外学者对紫杉醇的给药方式和剂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吲哚菁绿(ICG)是目前唯一被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临床的近红外成像试剂。近红外光在组织中的穿透深度较大,且受生物组织本底的影响较小,由于ICG具有近红外吸收和发射荧光特性,可作为一种优良的体内组织穿透剂。同时,ICG在水溶液中的不稳定性及在血浆中的快速清除率(半衰期:2~4 min)限制了其在诊断及治疗方面的应用。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为ICG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了新材料和新思路。纳米传输系统能够提高ICG的光稳定性、水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可有效避免ICG的分解及体内清除,同时能够调节ICG的体内循环和分布,使其在生物医学、疾病诊断及治疗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大学,未经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2857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治疗失眠的药物组合物及其用途
- 下一篇: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应用及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