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再生冷却燃气导管及其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60109.1 | 申请日: | 2017-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401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4 |
发明(设计)人: | 陈晖;王猛;高祖兴;秦红强;高玉闪;杨飒;裴曦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L53/70 | 分类号: | F16L53/70;F16L55/00;B23K37/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邦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61211 | 代理人: | 汪海艳 |
地址: | 710100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再生 冷却 燃气 导管 及其 加工 方法 | ||
1.一种再生冷却燃气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冷却段与连接在导管冷却段入口端和/或出口端的集液环组件;
所述导管冷却段包括外层导管与内层导管,所述外层导管与内层导管之间沿轴向设置有冷却通道;
所述集液环组件上设置有引流孔(12),集液环组件内部设置有与引流孔(12)连通的第一环形集液腔(8),所述第一环形集液腔(8)与冷却通道连通;
所述导管冷却段包括至少一段角度弯管冷却段与至少一段直管冷却段;
角度弯管冷却段内层导管(6)与直管冷却段内层导管(3)连接,角度弯管冷却段外层导管(7)通过连接环(5)与直管冷却段外层导管(4)连接,连接环(5)与角度弯管冷却段内层导管(6)及直管冷却段内层导管(3)之间形成第三环形集液腔(10);角度弯管冷却段与直管冷却段的铣槽均与第三环形集液腔连通;
所述的角度弯管冷却段内层导管(6)和角度弯管冷却段外层导管(7)均由两个半圆形弯管焊接构成截面为整圆的角度弯管;连接环(5)也由两个半环组成;当导管冷却段的入口端连接有集液环组件时,冷却介质从入口端集液环组件的引流孔引入进入第一环形集液腔,再流入冷却通道,对导管冷却段进行冷却后,冷却介质从冷却通道另一端排出;
当导管冷却段的入口端与出口端均连接有集液环组件时,冷却介质从入口端集液环组件的引流孔引入进入第一环形集液腔,再流入冷却通道,对导管冷却段进行冷却后,冷却介质经过第一环形集液腔从连接在导管冷却段出口端的集液环组件的引流孔排出,对排出的冷却介质收集和集中引流;
当集液环组件只连接在导管冷却段的出口端处时,冷却介质流入冷却通道,对导管冷却段进行冷却后,冷却介质经过第一环形集液腔从连接在导管冷却段出口端的集液环组件的引流孔排出,对排出的冷却介质收集和集中引流;所述冷却通道为:内层导管外壁沿周向分布、轴向延伸的铣槽簇(13),铣槽的顶部与外层导管内壁连接;所述集液环组件包括集液环(1)、集液腔环盖(2),所述集液环外壁周向开有环形凹槽,集液腔环盖(2)位于环形凹槽中,并与环形凹槽的底部形成第一环形集液腔(8);导管冷却段与集液环(1)连接,并在连接处形成第二环形集液腔(9),集液环(1)内部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分流孔(11),第二环形集液腔(9)通过分流孔(11)与第一环形集液腔(8)连通,第二环形集液腔(9)与铣槽的一端连通;分流孔(11)沿集液环(1)侧端周向均匀分布;所述的集液环(1)、内层导管均采用耐高温、抗侵蚀的高温合金;所述的集液腔环盖(2)、外层导管、连接环(5)均采用耐低温的高强度不锈钢;导管冷却段与集液环组件焊接连接;
集液环(1)与集液腔环盖(2)焊接连接;
内层导管的铣槽的顶部和外层导管通过钎焊连接;
直管冷却段与角度弯管冷却段通过连接环(5)焊接连接。
2.一种加工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生冷却燃气导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内层导管的外壁加工沿周向分布、轴向延伸的铣槽簇;
步骤二、将铣槽簇的顶部与外层导管内壁钎焊,形成导管冷却段;
步骤三、集液环与集液腔环盖通过焊接构成集液环组件,并形成第一环形集液腔;
步骤四:导管冷却段与集液环组件焊接连接,并形成第二环形集液腔;
直管冷却段与角度弯管冷却段通过连接环焊接连接,并形成第三环形集液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未经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60109.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管路的恒温连接管
- 下一篇:一种减震散热配电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