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原位开窗用覆膜支架开窗区耐久性能仿真测试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10009.5 | 申请日: | 2017-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204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5 |
发明(设计)人: | 林婧;王璐;董智慧;王富军;管晓宁;邹婷;王韶霞;张福虎;卢俊;张景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主分类号: | G01N3/36 | 分类号: | G01N3/36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翁若莹;吴小丽 |
地址: | 20005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原位 开窗 用覆膜 支架 耐久 性能 仿真 测试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原位开窗用覆膜支架开窗区耐久性能仿真测试装置,仿真主动脉的中段附有仿真分支动脉,体外模拟装置通过两根弹性软管与仿真主动脉上、下端接口相连;原位开窗用覆膜支架设于仿真主动脉中,其开窗区与仿真分支动脉的管腔口对齐;原位开窗用覆膜支架的两端与上、下连接件连接,上连接件上端连接织物强伸度仪,下连接件下端固定于织物强伸度仪的底座上。本发明还提供了原位开窗用覆膜支架开窗区耐久性能仿真测试方法。本发明可以在体外仿真模拟覆膜支架开窗区所受脉动压环境影响的同时,在线测试分支动脉管腔口裸支架或覆膜支架对开窗区织物覆膜的作用力,为原位开窗后织物覆膜的耐久性能提供更广泛的体外力学评价与表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测试原位开窗用覆膜支架开窗区耐久性能的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属于医用纺织品力学测试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腔内修复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目前已发展成为主动脉瘤类疾病的主流疗法。覆膜支架作为该疗法所使用的关键器械,也因此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对于主动脉瘤毗邻重要分支动脉的复杂动脉瘤创伤或破裂等突发性疾病而言,上述商用覆膜支架已不再适用。但随着血管腔内技术的日趋精进,覆膜支架的“原位开窗技术”的出现解决了上述问题。所谓原位开窗,即在复杂动脉瘤处释放覆膜支架后,在覆膜支架正对重要分支动脉管腔口的位置,采用开窗器械对织物覆膜进行刺针穿刺与球囊扩张,使得主动脉中的血流可以经开窗孔流入分支动脉,以确保重要分支动脉的血流灌注。此外,还会在分支动脉管腔口正对开窗区位置上放入一小段覆膜支架或裸支架,从而避免分支动脉管腔口与开窗孔衔接处发生内漏。由于该技术可用于紧急救助,且成本相对较低,使得其在欧美国家成为心血管外科医生治疗突发性复杂主动脉瘤疾病的首选。
临床研究表明,虽然原位开窗术的中短期的效果良好,但是其远期结果尚不明朗。外科医生对开窗后覆膜支架存在的潜在问题提出了许多质疑,最为突出的是开窗孔的耐久性问题。即开窗后,覆膜支架在植入体内复杂受力环境后开窗区织物覆膜的撕裂、纱线散边,以及开窗孔结构与形态的不稳定。因此,有必要对原位开窗用覆膜支架开窗区进行耐久性能测试,以评价原位开窗用织物覆膜的力学性能,提前预测其在体内的服役性能,进而为原位开窗用织物覆膜的结构设计与优化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目前,国内外尚未有关于对原位开窗用覆膜支架开窗区耐久性进行疲劳模拟测试的研究。因此,有必要设计并开发一种对原位开窗用覆膜支架开窗区进行疲劳模拟测试的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填补现有的医用纺织品力学测试装置在仿真评价原位开窗用覆膜支架开窗区耐久性能方面的空白,提供一种用于测试原位开窗用覆膜支架开窗区耐久性能的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原位开窗用覆膜支架开窗区耐久性能仿真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仿真动脉血管耐久性测试组件与织物强伸度仪组成;
所述仿真动脉血管耐久性测试组件包括仿真主动脉,仿真主动脉的中段附有仿真分支动脉,仿真主动脉的顶部和底部一侧分别设有上端接口和下端接口;上端接口和下端接口分别与两根弹性软管的一端连接,两根弹性软管的另一端与用于提供脉动压的体外模拟装置相连,形成由上端进、下端出的稳定的循环脉动;
测试时,原位开窗用覆膜支架设于仿真主动脉中,原位开窗用覆膜支架的开窗区与仿真分支动脉的管腔口对齐;仿真分支动脉中装载分支动脉覆膜支架或裸支架;上连接件上端连接所述织物强伸度仪,上连接件下端与原位开窗用覆膜支架的近端相连接;下连接件的上端与原位开窗用覆膜支架的远端相连接,下连接件的下端固定于所述织物强伸度仪的底座上。
优选地,所述仿真主动脉通过3D打印基于人体主动脉解剖形态一体而成。
优选地,所述仿真主动脉的直径为14-24mm,所述仿真主动脉的长度为70-15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未经东华大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1000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