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增强型GaNHEMT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20165.X | 申请日: | 2017-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874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6 |
发明(设计)人: | 张韵;杨秀霞;张连;程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29/778 | 分类号: | H01L29/778;H01L21/33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021 | 代理人: | 汤宝平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增强 ganhemt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半导体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增强型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的制备方法,以及包含该晶体管的半导体器件。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GaN基电力电子器件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GaN材料可与AlGaN、InGaN等材料形成异质结结构。由于势垒层材料存在自发极化和压电极化效应,因此在异质结界面处会形成高浓度的二维电子气(2DEG)。由于GaN材料具有大禁带宽度、高电子迁移率、高电子饱和速度和大击穿场强等优点,GaN HEMT在最近十几年成了微波功率领域及电路领域的研究热点。
尽管GaN HEMT具有许多优点,但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常规工艺制作的GaN HEMT均为耗尽型(阈值电压Vth<0V)。因为关断电压为负压,耗尽型HEMT比增强型(Vth>0V)HEMT电路设计要复杂得多,这增加了HEMT电路的成本。增强型HEMT是高速开关、高温GaN集成电路(RFIC)和微波单片集成电路(MMIC)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增强型HEMT有着耗尽型HEMT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微波功率放大器和低噪音功率放大器领域,增强型HEMT不需要负电压,降低了电路的复杂性、尺寸和成本;在高功率开关领域,增强型HEMT能够提高电路的安全性。因此有必要开展增强型GaN HEMT器件的研究。
目前利用p型栅实现GaN基增强型HEMT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p型栅的方法主要是在势垒层上采用先整片外延p型层,再进行刻蚀并保留栅下p型层来实现增强型,第二种也是先整片外延p型层,再保留栅下p型层,并且刻蚀非栅下区域刻蚀大部分p型层,剩下5-20纳米p型层。这两种方法在刻蚀刻蚀过程中,等离子体会损伤界面,影响器件的稳定性;第三种p型栅的方法是在势垒层上栅区域做选区二次外延,生长p型栅,这种方法避免了刻蚀带来的晶格损伤,但是由于势垒层和p型栅之间存在晶格失配以及界面态,造成了严重的漏电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增强型GaN HEMT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优点在于:首先,p型帽层与势垒层同炉生长,减少了界面态,进而减小栅极漏电;其次,在p型帽层上选区二次外延p型栅,这有利于生长出高质量的p型栅;最后,通过一次外延获得的p型帽层可保护势垒层,进而减小电流崩塌
本发明提供一种增强型GaN HEMT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衬底上用有机金属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依次外延缓冲层、沟道层、势垒层和p型帽层;
步骤2:在所述p型帽层上制备掩膜层;
步骤3:图形化掩膜层,露出栅区部分的p型帽层,形成样品;
步骤4:在样品露出的p型帽层上外延p型层,形成p型栅,即选区二次外延p型栅;
步骤5:去除掩膜层;
步骤6:在p型帽层的两侧向下刻蚀,刻蚀深度到达沟道层内,在沟道层的两侧构成台面,形成台面隔离;
步骤7:在p型栅的两侧的p型帽层上制备源电极和漏电极,退火;
步骤8:在所述p型栅上制备栅电极,形成器件;
步骤9:在器件上制备钝化层,所述钝化层的厚度高于p型栅,并将源电极、漏电极和栅电极区域的钝化层开口,即暴露出源电极、漏电极和栅电极,完成制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一次外延形成PN结,一方面减少了界面态,进而减小了栅极漏电;另一方面采用选区二次外延的方法制备p型栅可避免刻蚀带来的二维电子气的损伤。
附图说明
为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详细说明如后,其中:
图1为本发明的增强型GaNHEMT制作方法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的外延片上原位生长p型层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PECVD制备SiO2掩膜的制备的示意图;
图4为刻蚀栅区域掩膜的示意图;
图5为选区二次外延p型栅的示意图;
图6为湿法腐蚀去掉SiO2掩膜层和ICP进行台面隔离的示意图;
图7为蒸镀Ti/Al/Ni/Au源漏电极的示意图;
图8为蒸镀Ni/Au栅电极的示意图;
图9为制备钝化层,并对源、漏、栅电极开口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2016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