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驾驶室自动除雾方法和控制模块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24929.2 | 申请日: | 2017-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381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4 |
发明(设计)人: | 西蒙·斯塔弗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F15/70 | 分类号: | E05F15/70;E05F15/71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新同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6 | 代理人: | 蔡胜利 |
地址: | 200120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除雾 车窗 车辆驾驶室 控制模块 室内空气 等相对湿度线 驾驶 外界空气 自动打开 焓湿图 检测 驾驶室 预设 饱和 | ||
公开了一种车辆驾驶室自动除雾方法和相关的控制模块,其中,在驾驶室内空气的焓湿图中,确定一条用作判断界限的等相对湿度线,其代表一低于空气饱和湿度的预设界限相对湿度;在除雾模式中,将一或多个车窗自动打开到产生车窗缝隙,以使外界空气流入驾驶室中;检测驾驶室内空气的湿度和温度,将与所检测到的湿度和温度对应的当前相对湿度与所述界限相对湿度作比较;在当前相对湿度等于或小于所述界限相对湿度时,将所述打开的一或多个车窗自动关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通过车窗控制对车辆驾驶室进行除雾的方法和相应的控制模块。
背景技术
车辆驾驶室中空气湿度过大时,湿气可能会在驾驶室那一侧的玻璃表面上冷凝起雾。车辆前风挡玻璃上起雾可能会导致驾驶员无法看清道路,造成潜在的危险。而前侧左右车窗玻璃、车内后视镜、车辆后风挡玻璃起雾,可能导致驾驶员无发看清车内和车外后视镜,同样给驾驶带来危险。因此,在驾驶室内玻璃表面起雾时及时除雾,对于驾驶安全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早期的车辆除雾技术中,有一种通过自动打开车窗而对前风挡玻璃除雾的方案,即在驾驶室内空气湿度达到一定级别时,驾驶员可将前侧车窗横向移动一小段距离而打开一定缝隙,使得车外干空气流入驾驶室中,以降低驾驶室内空气湿度,从而去掉前风挡玻璃上的雾。然而,这种除雾的方式通常是手动操作开窗的,没有自动功能。此外,需要添加用于驱动车窗横向移动的机构。
目前的车辆中,有一种技术是利用车辆的HVAC(采暖通风和空调)系统实现前风挡玻璃除雾。具体而言,HVAC通常具有除雾模式,在除雾模式,HVAC的朝向前风挡玻璃的风门打开,使得强热风朝向前风挡玻璃吹送,以去除前风挡玻璃上的雾。由于这种强热风需要高体积流率,因此风扇会产生令人不愉快的噪音。此外,这种技术通常需要利用来自发动机排气的废热实现;然而,现代车辆动力系的热效率越来越高,因此不能提供足够的发动机排气废热来实现强热风除雾,尤其是刚刚冷车启动后。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对车辆驾驶室进行除雾的技术,其中,在除雾模式中,能够自动地执行车窗的打开和关闭。
为此,本申请在其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驾驶室自动除雾方法,其包括:在驾驶室内空气的焓湿图中,确定一条用作判断界限的等相对湿度线,其代表一低于空气饱和湿度的预设界限相对湿度(该用作判断界限的等相对湿度线将焓湿图划分为靠近饱和湿度线那一侧的易结露区域和位于相反侧的不易结露区域);在除雾模式中(驾驶室内湿度和温度对应的相对湿度位于饱和湿度线上或位于易结露区域中时执行除雾操作),将一或多个车窗自动打开到产生车窗缝隙,以使外界空气流入驾驶室中;检测驾驶室内空气的湿度和温度,将与所检测到的湿度和温度对应的当前相对湿度与所述界限相对湿度作比较;在当前相对湿度等于或小于所述界限相对湿度时(即驾驶室内湿度和温度对应的相对湿度位于用作判断界限的等相对湿度线上或位于不易结露区域内时),将所述打开的一或多个车窗自动关闭。
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所述界限相对湿度约为80%相对湿度。所述界限相对湿度也可选择为其它相对湿度值,并且优选为可调的。
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驾驶室内空气的湿度取自驾驶室湿度传感器,驾驶室内空气的温度取自前风挡温度传感器。
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在打开一或多个车窗的同时,将车辆HVAC切换到朝向前风挡送风。HVAC朝向前风挡送的风优选为暖风。
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还接收有关是否下雨的信息,并且在判断出下雨的情况下,禁止打开车窗或将已经打开的车窗关闭。
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通过风挡雨刮器传感器和/或雨量传感器接收有关是否下雨的信息。
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还接收车速信息,在车速大于一基准值时,禁止打开车窗或将已经打开的车窗关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249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