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散热背面盖的智能手机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25530.6 | 申请日: | 2017-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201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7 |
发明(设计)人: | 李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国强 |
主分类号: | H04M1/18 | 分类号: | H04M1/18;G06F1/20;C09J183/04;C09J11/04;C09J11/06;C09K5/1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精英专利事务所44242 | 代理人: | 冯筠 |
地址: | 528100 广东省佛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散热 背面 智能手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散热背面盖的智能手机。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智能手机的使用者越来越多,手机的功能也不再仅限于接打电话和发短信。但长时间使用手机,多数手机都会出现机体发热,甚至烫手,有的手机还会因为长时间使用而出现电池爆炸等情况。手机长时间使用机体发热,不仅影响了用户体验而且对手机内部元件损伤巨大。现有的手机背面盖散热效果不明显,影响手机的使用寿命,因此,需要一种散热性能优异的背面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散热背面盖的智能手机,有效提高手机的散热性能,进而提高智能手机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具有散热背面盖的智能手机,所述具有散热背面盖的智能手机包括手机显示屏、主板、电池以及背面盖,所述背面盖包括与电池直接接触的导热硅胶层、无纺布层、PET树脂层、导热多壁碳纳米管层、吸热材料层、镁铝合金结构化层以及铜散热板,所述导热硅胶层由下列组份按所述重量份制成:
作为优选,所述导热硅胶层的厚度为100‐300微米,所述无纺布的厚度为100‐300微米。
作为优选,所述PET树脂层的厚度为100‐500微米。
作为优选,所述镁铝合金结构化层具有多个沟槽,所述吸热材料层的一部分嵌入到所述沟槽中。
作为优选,所述铜散热板的厚度为0.5‐1.5毫米。
作为优选,所述导热硅胶层、无纺布层、PET树脂层、导热多壁碳纳米管层、吸热材料层、镁铝合金结构化层以及铜散热板之间通过环氧树脂粘合剂粘结。
作为优选,所述的硅烷偶联剂为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过氧化叔丁基硅烷以及乙烯基三乙酰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所述的抑制剂为胺类抑制剂;所述的金属铜颗粒为粒径5‐20微米的金属铜颗粒颗粒,所述氮化硅粉末的粒径为5‐20微米。
本发明的具有散热背面盖的智能手机的背面盖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有效保护手机免受损坏的同时,增加了散热效果,及时有效的将手机产生热量散发,增加手机使用的安全性及稳定性,同时导热硅胶层具有良好的缓冲以及抗震性能,有效避免手机磕碰时电池损坏,氮化硅粉末的添加提高了导热硅胶层的绝缘性能,而金属铜颗粒的添加提高了导热硅胶层的散热性能,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的添加提高了导热硅胶层的粘结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具有散热背面盖的智能手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具有散热背面盖的智能手机的背面盖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一种具有散热背面盖的智能手机,所述具有散热背面盖的智能手机包括手机显示屏1、主板2、电池3以及背面盖4,所述背面盖4包括与电池直接接触的导热硅胶层41、无纺布层42、PET树脂层43、导热多壁碳纳米管层44、吸热材料层45、镁铝合金结构化层46以及铜散热板47,所述导热硅胶层41由下列组份按所述重量份制成:
作为优选,所述导热硅胶层的厚度为100‐300微米,所述无纺布的厚度为100‐300微米,所述PET树脂层的厚度为100‐500微米,所述镁铝合金结构化层具有多个沟槽,所述吸热材料层的一部分嵌入到所述沟槽中,所述铜散热板的厚度为0.5‐1.5毫米,所述导热硅胶层、无纺布层、PET树脂层、导热多壁碳纳米管层、吸热材料层、镁铝合金结构化层以及铜散热板之间通过环氧树脂粘合剂粘结,所述的硅烷偶联剂为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过氧化叔丁基硅烷以及乙烯基三乙酰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所述的抑制剂为胺类抑制剂;所述的金属铜颗粒为粒径5‐20微米的金属铜颗粒颗粒,所述氮化硅粉末的粒径为5‐20微米。
实施例1:
一种具有散热背面盖的智能手机,所述具有散热背面盖的智能手机包括手机显示屏1、主板2、电池3以及背面盖4,所述背面盖4包括与电池直接接触的导热硅胶层41、无纺布层42、PET树脂层43、导热多壁碳纳米管层44、吸热材料层45、镁铝合金结构化层46以及铜散热板47,所述导热硅胶层41由下列组份按所述重量份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国强,未经李国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2553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自动报警的臭气检测仪
- 下一篇:一种可远程报警的空气质量数据接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