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换电加解锁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35245.2 | 申请日: | 2017-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079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1 |
发明(设计)人: | 田小涛;丁习坤;马永跃;林海岩;李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蔚来(安徽)控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9/04 | 分类号: | G05B19/04;B23P19/06;B60S5/0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李陵峰;李建新 |
地址: | 230601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换电加 解锁 控制系统 控制 方法 | ||
1.一种换电加解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S100,基于已存储的各个紧固件的紧固件状态结论来设置各个紧固件的预设加解锁参数和/或触发更换该紧固件的操作;
步骤S200,基于各个紧固件的预设加解锁参数来执行换电解锁操作、执行更换电池操作以及换电加锁操作;以及
步骤S300,在解锁、加锁操作过程中,监测并存储各个紧固件的实时加解锁操作参数,通过将各个紧固件的实时加解锁操作参数与加解锁参数标准对比,获得各个紧固件的紧固件状态结论,所述紧固件状态结论包括各个紧固件的紧固件使用状态及适应性加解锁参数;
其中,所述紧固件状态结论包括:
紧固件使用状态正常,适应性加解锁参数对应于前次预设加解锁参数;或
紧固件使用状态正常,适应性加解锁参数包括增大或减小的紧固件的旋拧力矩;且/或增多或减少的紧固件的旋拧圈数;或
紧固件使用状态异常,更换紧固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00包括:
步骤S110,若没有已存储的紧固件状态结论,则将预设加解锁参数设置成加解锁参数标准;
步骤S120,若存储的紧固件状态结论显示所述紧固件使用状态正常,则基于所述适应性加解锁参数来设置预设加解锁参数;以及
步骤S130,若存储的紧固件状态结论显示所述紧固件使用状态异常,则触发更换该紧固件的操作以便在完成换电解锁操作后更换紧固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00包括解锁模式S210;在所述解锁模式,进行:
对接子步骤S211,在第一设定对接旋拧圈数区间内,驱动紧固件加解锁装置与紧固件端部对中并接合,直至紧固件加解锁装置的旋拧力矩增大至设定对中力矩,此时判定紧固件加解锁装置与紧固件对中成功;和/或
解锁子步骤S212,在设定解锁旋拧圈数区间内,驱动紧固件加解锁装置旋拧紧固件,直至旋拧力矩减小至设定解锁力矩,此时判定紧固件解锁成功;和/或
异常判定子步骤S213,当紧固件加解锁装置的对接旋拧圈数在第一设定对接旋拧圈数区间内时,若旋拧力矩未增大至设定对中力矩,则判定紧固件对中异常;和/或当紧固件加解锁装置的解锁旋拧圈数大于设定解锁旋拧圈数区间时,若旋拧力矩未减小至设定解锁力矩,则判定紧固件解锁异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00包括加锁模式S220,在所述加锁模式,进行:
对接子步骤S221,在第二设定对接旋拧圈数区间内,驱动紧固件加解锁装置与紧固件端部对中并接合;和/或
加锁子步骤S222,在设定加锁旋拧圈数区间内,驱动紧固件加解锁装置旋拧紧固件,直至旋拧力矩增大至设定加锁力矩,此时判定紧固件加锁成功;和/或
异常判定子步骤S223,当旋拧力矩增大至设定加锁力矩时,若紧固件加解锁装置的加锁旋拧圈数小于设定加锁旋拧圈数区间,则判定紧固件加锁异常;和/或当紧固件加解锁装置的加锁旋拧圈数大于设定加锁旋拧圈数区间时,若旋拧力矩未增大至设定加锁力矩,则判定紧固件加锁异常。
5.一种换电加解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S100,将存储的各个紧固件的实时加解锁操作参数与加解锁参数标准对比,处理得到各个紧固件的紧固件状态结论,所述紧固件状态结论包括紧固件使用状态及适应性加解锁参数;并基于获取的各个紧固件的紧固件状态结论来设置各个紧固件的预设加解锁参数和/或更换该紧固件;
步骤S200,基于各个紧固件的预设加解锁参数来执行换电加锁操作与换电解锁操作;以及执行更换电池操作;以及
步骤S300,监测并存储各个紧固件的实时加解锁操作参数;
其中,所述紧固件状态结论包括:
紧固件使用状态正常,适应性加解锁参数对应于前次预设加解锁参数;或
紧固件使用状态正常,适应性加解锁参数包括增大或减小的紧固件的旋拧力矩;且/或增多或减少的紧固件的旋拧圈数;或
紧固件使用状态异常,更换紧固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蔚来(安徽)控股有限公司,未经蔚来(安徽)控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35245.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低气味聚烯烃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接线盒浮动定位专用工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