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汽车模具的减震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52712.2 | 申请日: | 2017-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996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发明(设计)人: | 邱程;杨家信 | 申请(专利权)人: | 柳州市钜嘉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7/12 | 分类号: | B21D37/12;B30B15/00;F16F1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张云枝 |
地址: | 545000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汽车模具 减震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汽车模具的减震装置,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顶部开设有矩形结构的放置槽,且放置槽的四侧内壁上均开设有多个滑槽,放置槽的内部放置有下模座,且下模座的外侧底部焊接有与滑槽滑动连接的滑块,下模座的下方设有位于放置槽内的底板,且底板的顶部和下模座的底部之间固定安装有多个减震弹簧,底板的下方设有开设在放置槽底部内壁上的安装通孔,且安装通孔的内部焊接有固定圆管,固定圆管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圆环形安装槽。本发明经济实用,位于底板和下模座之间的减震弹簧的减震系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使得减震弹簧对下模座的减震效果较为明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减震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汽车模具的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模具是用于对汽车零部件进行生产的模具,汽车模具从狭义上讲就是冲制汽车车身上所有冲压件的模具的总称,汽车模具包括上模座、与上模座相配合的下模座和安装在下模座底部的固定座,且下模座和固定座之间会安装减震弹簧,使得汽车模座具有减震的功能,但是位于下模座和固定座之间的减震弹簧的减震系数不可调,进而对减震弹簧的减震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
发明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汽车模具的减震装置。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汽车模具的减震装置,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顶部开设有矩形结构的放置槽,且放置槽的四侧内壁上均开设有多个滑槽,放置槽的内部放置有下模座,且下模座的外侧底部焊接有与滑槽滑动连接的滑块;
下模座的下方设有位于放置槽内的底板,且底板的顶部和下模座的底部之间固定安装有多个减震弹簧,底板的下方设有开设在放置槽底部内壁上的安装通孔,且安装通孔的内部焊接有固定圆管,固定圆管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圆环形安装槽,且固定圆管的内部竖直放置有第一伞形齿轮,第一伞形齿轮的外侧开设有第二圆环形安装槽,且第二圆环形安装槽的顶部内壁和底部内壁上均开设有环形滚道,第二圆环形安装槽的内部放置有与第一圆环形安装槽内部相焊接的固定圆环,且固定圆环的顶部和底部均嵌装有多个滚珠,滚珠与对应的环形滚道滚动连接,第一伞形齿轮的顶部开设有螺纹通孔,螺纹通孔的内部螺纹安装有与底板底部相焊接的丝杆,且丝杆的底端延伸至固定座的下方,第一伞形齿轮啮合有第二伞形齿轮,且第二伞形齿轮远离丝杆的一侧焊接有连接横轴,连接横轴位于固定座外侧的一端焊接有转轮,安装通孔的四侧均设有开设在放置槽底部内壁上的第一圆形通孔,且第一圆形通孔的内部滑动连接有与底板底部相焊接的导杆,导杆的底端焊接有位于固定座下方的限位板。
优选地,所述固定座的四角均焊接有安装座,且安装座上开设有安装孔。
优选地,所述下模座的顶部延伸至固定座的上方,且下模座的顶部安装有凹模。
优选地,位于底板的顶部和下模座的底部之间的减震弹簧为三十到六十个,且三十到六十个减震弹簧呈矩形阵列分布在底板的顶部。
优选地,位于固定圆环同一侧的滚珠为二十到三十个,且二十到三十个滚珠呈圆环形分布在固定圆环上。
优选地,所述固定圆管的侧壁上开设有位置与连接横轴相匹配的第二圆形通孔,且第二圆形通孔的侧壁上焊接有与连接横轴外侧相焊接的轴承,连接横轴滑动连接有开设在固定座上的第三圆形通孔。
优选地,所述限位板为圆形结构,且限位板的顶部直径比第一圆形通孔的直径大。
优选地,所述固定圆管的底部与固定座的底部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固定圆管的顶部延伸至放置槽的内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通过转轮、连接横轴、轴承、第二伞形齿轮、第一伞形齿轮、第二圆环形安装槽、环形滚道、固定圆环和滚珠相配合,当放置槽内部的减震弹簧的减震系数需要进行调节时,转动转轮,转轮通过连接横轴带动第二伞形齿轮在固定圆管的内部进行旋转,第二伞形齿轮带动第二圆环形安装槽侧壁上的环形滚道在对应的滚珠上进行滚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柳州市钜嘉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柳州市钜嘉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5271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