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模具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68168.0 | 申请日: | 2017-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2569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6 |
发明(设计)人: | 郑静风;汪卫平;訾振发;陈春元;李海林;陈涛;黄先佑;张青松;谢五一;唐子一;平伟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伊士达耐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53/82 | 分类号: | B29C53/82;B29L23/00 |
代理公司: |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9 | 代理人: | 汤茂盛 |
地址: | 242500 安徽省宣城***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具 连接 结构 | ||
1.一种模具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整体呈管状的模板(10),模板(10)的内壁沿其轴向间隔设有环其周向布置的环形筋板(20),模板(10)内壁还设有沿其轴向顺延布置的轴向筋板(30),环形筋板(20)和轴向筋板(30)共同维持模板(10)的周面形状,环形筋板(20)和/或轴向筋板(30)的外板边与模板(10)的内板面间隔式焊接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筋板(30)和/或环形筋板(20)的外板边与模板(10)的内板面之间的布置间隙为3mm~4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筋板(30)和/或环形筋板(20)与模板(10)相邻两个焊接连接点的间距为450mm~550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具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筋板(30)和/或环形筋板(20)与模板(10)的相邻两个焊接连接点的间距为50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模板(10)两端最外侧的环形筋板(20)的外侧分别设有保温板,保温板的周向板边与模板(10)的内板面相连并构成密封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模具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筋板(20)的板面与模板(10)的轴心垂直且环形筋板(20)的外周轮廓与模板(10)的内周面相符,各环形筋板(20)内设有支撑架(40),支撑架(40)包括撑杆(41)和支杆(42),撑杆(41)的两端与环形筋板(20)相连,支杆(42)的一端与环形筋板(20)相连、另一端与撑杆(41)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模具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板(10)包括固定板(11),两个固定板(11)围合成开口管状,固定板(11)的开口处设有弧形条板状的补偿板(12),
补偿板(12)顺延固定板(11)的开口布置时,补偿板(12)和固定板(11)组合形成完整的圆管状模板,补偿板(12)偏离固定板(11)的开口布置时,固定板(11)向内收缩形成管径减小的开口管状模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模具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的环形筋板(20)对应固定板(11)设有第一、二固定环板(21、22),对应补偿板(12)设有补偿环板(23),
第一固定环板(21)的一侧板边与第二固定环板(22)铰接连接、相对的另一侧板边与补偿环板(23)铰接连接,补偿环板(23)远离铰接端的板边与第二固定环板(22)之间设有连接板(24);
补偿环板(23)顺延第一、二固定环板(21、22)的开口布置时,补偿环板(23)的自由端与第二固定环板(22)抵靠连接,环形筋板(20)组合形成完整的圆环,
补偿环板(23)偏离第一、二固定环板(21、22)的开口布置时,补偿环板(23)绕其铰接轴向内转动,连接板(24)的一侧板边随补偿环板(23)向内收缩,另一侧板边带动第二固定环板(22)绕其铰接轴向内转动,使第一、二固定环板(21、22)的开口减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伊士达耐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伊士达耐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68168.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氟塑树脂薄膜皱褶减轻装置
- 下一篇:一种塑料管管口扩张装置及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