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实施换挡锁定和换挡锁定解除功能的集成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74052.8 | 申请日: | 2017-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064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发明(设计)人: | 金善日;金恩植;崔志赫;闵顶宣;裴圣旭;金善主;高振源;赵阳来;千万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SL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H61/22 | 分类号: | F16H61/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龙淳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实施 换挡 锁定 解除 功能 集成 设备 | ||
一种用于实施换挡锁定和换挡锁定解除功能的集成设备,包括:换挡锁定螺线管,其具有能够向前和向后移动的柱塞;换挡锁定解除杆,其通过在朝向所述换挡锁定螺线管移动时与所述柱塞接触而强制性地使所述柱塞向后移动;以及壳体,其联接所述换挡锁定螺线管与换挡锁定解除杆以将这两者整体地模块化。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实施自动变速车辆的换挡锁定和换挡锁定解除功能的集成设备,在所述集成设备中,换挡锁定螺线管(solenoid)与换挡锁定解除杆通过一个壳体整体地模块化。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在自动变速车辆中安置在驾驶员座椅附近的换挡杆被配置成使得其下端以可旋转方式铰合,从而在根据驾驶员的操作沿着在制动器板中形成的范围的凹槽移动的同时,选择性地定位成P(停车)位置、R(倒挡)位置、N(空挡)位置和D(行驶)位置。
自动变速车辆还具有换挡锁定功能以防止换挡杆移动形成换挡杆的P→R换挡或N→R换挡(除非驾驶员向下按压制动踏板),由此有可能防止归因于驾驶员疏忽而发生安全事故。
用于实施换挡锁定功能的设备包括换挡锁定螺线管和换挡锁定杆。
当换挡杆处于P位置且驾驶员未按压制动踏板时,换挡锁定杆的一端保持在换挡杆的主体中,进而防止换挡杆不合需要地从P位置改变到R位置或另一换挡位置。
另外,如果驾驶员在换挡杆处于P位置时按压制动踏板,那么传感器检测制动踏板的操作状态并将其传输到主体控制模块(BCM),换挡锁定螺线管通过控制BCM来操作,并且换挡锁定杆结合换挡锁定螺线管的操作来操作。因此,通过解除换挡锁定杆保持在换挡杆的主体中的所述端来解除换挡杆,由此换挡杆可根据驾驶员的意愿从P位置移动到R位置或另一换挡位置。
另外,除了换挡锁定功能之外,自动变速车辆还具有换挡锁定解除功能,其中所述换挡锁定解除功能在以下情况中得以使用:归因于换挡锁定螺线管故障等而未能解除换挡杆,即使驾驶员在换挡杆处于P位置时已经踩在制动踏板上也是如此。
提供换挡锁定解除杆以实施换挡锁定解除功能,其中当手动地操作换挡锁定解除杆时,强制性地使换挡锁定螺线管的柱塞移动,并且强制性地解除换挡锁定杆保持在换挡杆的主体中的所述端,进而解除换挡杆的锁定状态。
然而,在常规结构中,换挡锁定螺线管和换挡锁定杆被安装成具有彼此处于独立位置的连接结构,并且换挡锁定杆和换挡锁定解除杆也被安装成具有彼此处于独立位置的连接结构。换句话说,三个组件(即,换挡锁定螺线管、换挡锁定杆和换挡锁定解除杆)分别安设在分开的位置中。因此,问题在于必须针对每个组件分别确保安设空间,并且在与换挡杆组装时,整体尺寸增大。
问题进一步在于三个组件(即,换挡锁定螺线管、换挡锁定杆和换挡锁定解除杆)被组装成具有彼此处于独立位置的连接结构,归因于组件之间的连接部分处的组装公差的变化较大而难以确保质量,并且可能归因于执行换挡锁定或换挡锁定解除的响应缓慢而导致质量问题。
问题进一步在于如上文所描述的单独组装结构可能导致组装时间过长和生产力降低。
前文仅意在帮助理解本公开的背景,而不是意在意味着本公开属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已知的相关技术的范围内。
发明内容
本公开已经考虑了在相关技术中发生的上述问题,并且本公开意在提出一种用于实施自动变速车辆的换挡锁定和换挡锁定解除功能的集成设备,在所述集成设备中,用于实施换挡锁定和换挡锁定解除功能的换挡锁定螺线管和换挡锁定解除杆通过一个壳体整体地模块化,由此使安设空间最小化,并且因此,有可能减小整体尺寸和重量,且有可能显著减少组装变化,进而确保极佳质量。另外,有可能确保执行换挡锁定或换挡锁定解除的快速响应,进而改进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SL株式会社,未经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SL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7405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