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层合粘接树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77845.5 | 申请日: | 2017-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872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3 |
发明(设计)人: | 李旭;张运生;刘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18/75 | 分类号: | C08G18/75;C08G18/67;C08G18/66;C08G18/62;C08G18/48;C08G18/44;C08G18/38;C08G18/32;C08G18/12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佳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8 | 代理人: | 王伟锋;刘铁生 |
地址: | 10002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碳酸酯 甲基丙烯酸 甲酯层合粘接 树脂 制备 方法 及其 应用 | ||
1.一种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层合粘接树脂,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组分A,为NCO封端聚氨酯预聚体;
组分B,包括羟基丙烯酸树脂、第一多元醇、透明型微球和助剂;
其中组分A中异氰酸酯基和组分B中的羟基的摩尔比为0.9-1.3;
所述的NCO封端聚氨酯预聚体为第二多元醇和多异氰酸酯反应得到,异氰酸酯指数为1.4-4,所述的NCO封端聚氨酯预聚体的分子量为2000-40000;
所述的第一多元醇为聚碳酸酯多元醇、1,4-丁二醇、1,3-丁二醇、乙二醇、1,2丙二醇,1,6-己二醇、1,5-戊二醇、新戊二醇和三羟甲基丙烷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的透明型微球为交联型树脂或者气相二氧化硅,直径小于200μm,光折射系数为1.4-1.6,透明型微球占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层合粘接树脂的重量分数为0-20%;
所述的助剂,其包括:
偶联剂,占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层合粘接树脂的重量分数为0-5%,
消泡剂,占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层合粘接树脂的重量分数为0-5%,
增稠剂,占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层合粘接树脂的重量分数为0-5%,
抗氧剂,占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层合粘接树脂的重量分数为0-5%,
光稳定剂,占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层合粘接树脂的重量分数为0-5%,
紫外光吸收剂,占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层合粘接树脂的重量分数为0-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层合粘接树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层合粘接树脂还包括活性稀释剂和固化引发剂;
其中所述的活性稀释剂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三缩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和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活性稀释剂占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层合粘接树脂的重量分数为0-5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层合粘接树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多元醇包括聚醚多元醇、聚碳酸酯多元醇和小分子多元醇,小分子多元醇占第二多元醇的重量分数为0-2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层合粘接树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异氰酸酯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环己烷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缩二脲三异氰酸酯和异氰酸酯三聚体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层合粘接树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羟基丙烯酸树脂为丙烯酸酯系单体与含羟基的丙烯酸酯类单体聚合而成;
其中,所述的丙烯酸酯系单体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和甲基丙烯酸丁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的含羟基的丙烯酸酯类单体为甲基丙烯酸羟丙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酸羟丙酯、丙烯酸羟乙酯和丙烯酸羟丁酯中的至少一种。
6.一种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层合粘接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组分A的制备:将多异氰酸酯加热至40-80℃,加入0.01-0.5wt%反应催化剂;将聚醚多元醇、聚碳酸酯多元醇和小分子多元醇混合,得到第二多元醇,将所述第二多元醇滴加至多异氰酸酯,在40-80℃搅拌3-6h,得到组分A;其中多异氰酸酯中的异氰酸酯基与第二多元醇的摩尔比为1.4-4;
组分B的制备:将羟基丙烯酸树脂、第一多元醇、透明型微球和助剂混合,得到组分B;
将组分A和组分B按照异氰酸酯基和羟基的摩尔比0.9-1.3混合,加入0-50%的反应活性稀释剂和固化引发剂,得到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层合粘接树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77845.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