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层合粘接树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77845.5 | 申请日: | 2017-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872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3 |
发明(设计)人: | 李旭;张运生;刘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18/75 | 分类号: | C08G18/75;C08G18/67;C08G18/66;C08G18/62;C08G18/48;C08G18/44;C08G18/38;C08G18/32;C08G18/12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佳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8 | 代理人: | 王伟锋;刘铁生 |
地址: | 10002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碳酸酯 甲基丙烯酸 甲酯层合粘接 树脂 制备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层合粘接树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其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层合粘接树脂包括:组分A,为NCO封端聚氨酯预聚体;组分B,包括羟基丙烯酸树脂、第一多元醇、透明型微球和助剂;其中组分A中异氰酸酯基和组分B中的羟基的摩尔比为0.9‑1.3。本发明的粘接树脂不但可以与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良好粘接,而且可以保证粘接层合部件的光学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粘接树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特别是涉及一种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层合粘接树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是广泛使用的透明光学结构材料,其中聚碳酸酯材料抗冲击性能很好,但耐磨损性能较差,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抗冲击性能较弱,但耐磨性能好,随着有机透明材料使用要求的提高,需要将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进行层合,提高材料整体性能,满足特殊要求。
目前的层合技术一般采用层合胶片的方法,将层合材料和胶片层叠在一起,然后通过高温高压处理,使胶片和材料层合。而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本身特性,采用胶片层合时,高温高压会导致材料变形,且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酯表面能较低,与胶片粘接较差。另外,对于曲面异形结构层合时,胶片不能做到随形贴合。
使用一般透明树脂进行层合粘接也存在大量问题,首先,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表面能低,一般树脂难以获得良好的粘接;其次,层合粘接的中间夹层需要一定的厚度,树脂在固化过程中,存在体积变化,会导致层合材料发生形变,在曲面异形结构层合时尤为明显;最后,夹层材料作为结构材料时,材料本身需要承受一定的外力,中间胶层材料本体要具有足够的强度,保证材料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层合粘接树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与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良好粘接,并且保证粘接层合部件的光学性能,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层合粘接树脂,其包括:
组分A,为NCO封端聚氨酯预聚体;
组分B,包括羟基丙烯酸树脂、第一多元醇、透明型微球和助剂;
其中组分A中异氰酸酯基和组分B中的羟基的摩尔比为0.9-1.3。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优选的,前述的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层合粘接树脂,其中所述的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层合粘接树脂还包括活性稀释剂和固化引发剂;
其中所述的活性稀释剂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三缩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和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活性稀释剂占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层合粘接树脂的重量分数为0-50%。
优选的,前述的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层合粘接树脂,其中所述的NCO封端聚氨酯预聚体为第二多元醇和多异氰酸酯反应得到,异氰酸酯指数为1.4-4,所述的NCO封端聚氨酯预聚体的分子量为2000-40000。
优选的,前述的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层合粘接树脂,其中所述的第二多元醇包括聚醚多元醇、聚碳酸酯多元醇和小分子多元醇,小分子多元醇占第二多元醇的重量分数为0-20%。
优选的,前述的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层合粘接树脂,其中所述的多异氰酸酯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环己烷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缩二脲三异氰酸酯和异氰酸酯三聚体的至少一种。
优选的,前述的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层合粘接树脂,其中所述的羟基丙烯酸树脂为丙烯酸酯系单体与含羟基的丙烯酸酯类单体聚合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7784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